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刑法谦抑性

作 者: 任海伦
导 师: 冯殿美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刑法谦抑性 法理基础 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
分类号: D9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536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刑事法治的文明和人们价值观念不断趋于理性化,刑法谦抑的价值理念,越来越受到中外法学家的重视和倡导,并在刑事制度中逐渐得到了体现,在此种情况下,探讨刑法谦抑价值的有关理论问题,并给予法治实践以指导,转变刑法的工具性观念,倡导刑法的人权保障理念,确保刑法成为善良公民和犯罪人的大宪章。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介绍了探讨刑法谦抑性的原因及其刑法谦抑概念的基础问题。 第二部分:刑法谦抑性的法理基础。该部分首先通过揭示对刑法社会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的梳理,立足刑法对秩序和安全的社会保护,对犯罪人、被害人和一般公众的保障,论证了刑法两种机能的统一;其次报通过对刑法目的报应与预防的梳理,论证了刑罚目的报应与预防(正义与功利)的折衷调和,从而要求实现刑法的谦抑。 第三部分:刑法谦抑的基本含义。该部分揭示了刑法谦抑的内涵,论证了刑法谦抑表现为刑事立法调整范围的紧缩性、刑法的最后手段性、刑罚制裁方式的容忍性三个方面,并分别论述了刑法紧缩的含义及其实现条件,刑法最后手段性的含义及其必然性,刑罚制裁的容忍性的含义及其限度。 第四部分:刑法谦抑的必要性。该部分从公民权利保护和刑事法治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了刑法谦抑价值的确立,不是人为创造的,而是刑法自身发展的深刻要求和刑事法治趋于文明的客观需要。 第五部分:国际社会实现刑法谦抑的途径。该部分论述了刑法谦抑的实现主要有非犯罪化、非刑罚化、轻刑化,分析了其概念、内容、理论基础及其表现方式。 第六部分:我国当前刑事法治实现刑法谦抑性的途径。该部分主要阐述了要顺应刑法谦抑的历史潮流,在我国必须牢牢树立刑法谦抑的思想,并提出了在我国贯彻落实刑法谦抑原则的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9
引言  9-11
一、刑法谦抑性法理基础  11-18
  (一) 刑法机能认识的变迁: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  11-15
    1、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  11-12
    2、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  12-14
    3、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的统一  14-15
  (二) 刑罚目的认识的变迁:报应与预防  15-18
    1、报应主义刑罚观  15-16
    2. 预防主义—目的刑刑罚观  16-17
    3、报应为主,预防为辅—折衷刑刑罚观  17-18
二、刑法谦抑的基本含义  18-24
  (一) 刑事立法调整范围的紧缩性  18-21
    1、刑法适用范围的抑制的梳理  18-20
    2、刑法调控范围抑制的实现条件  20-21
  (二) 刑法的最后手段性  21-22
    1、刑法的最后手段性的梳理  21-22
    2、刑法最后手段的必然性  22
  (三) 刑罚制裁方式的容忍性  22-24
    1、刑罚制裁方式的容忍性梳理  22-23
    2、刑罚容忍的限度性  23-24
三、刑法谦抑的必要性  24-27
  (一) 权利保护的实现,需要刑法的谦抑  24-25
  (二) 刑事法治的发展,需要刑法的谦抑  25-26
  (三) 刑法的经济性要求,需要刑法的谦抑  26-27
四、国际社会实现刑法谦抑的途径  27-38
  (一) 非犯罪化  27-30
    1、非犯罪化的定义  27-28
    2、非犯罪化改革的内容  28-30
  (二) 非刑罚化  30-35
    1、非刑罚化的考察  30-31
    2、非刑罚化的主要措施  31-35
  (三) 轻刑化  35-38
    1、轻刑化概述  35-36
    2、轻刑化的内容  36-38
五、探索我国当前在刑事法治中,贯彻刑法谦抑思想的途径  38-44
  (一) 适时非犯罪化,及时调整刑法的调控范围  39-42
    1、赌博罪的非犯罪化  39-40
    2、聚众淫乱罪的非犯罪化  40-41
    3、组织卖淫罪的非犯罪化  41
    4、安乐死的非犯罪化  41-42
  (二) 对于一些轻微犯罪及较轻的过失犯罪,落实非刑罚化  42
  (三) 摒弃重刑倾向,注重刑罚的轻缓,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42-44
结语  44-45
参考文献  45-48
致谢  48-49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9

相似论文

  1. 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之适应性选择,D922.6
  2. 行政问责制的法理基础及制度构建,D922.1
  3. 论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D925.1
  4. 犯罪预备形态的处罚范围研究,D924.11
  5.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研究,D923
  6.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研究,D925.2
  7. 论减轻当事人证明责任的法理基础及其制度构建,D925.2
  8.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D925.2
  9.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D922.11
  10. 我国民事撤诉制度研究,D925.1
  11. 论刑法干预经济的边界,D924.3
  12. 完善房地产调控的法律思考,D922.181
  13.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刑事和解问题研究,D925.2
  14.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体制的探索与思考,D926.3
  15. 论保险法上不可抗辩条款,D922.284
  16. 人格刑法与定罪机制问题研究,D914
  17. “见危不救”入罪论,D924.3
  18. 论刑法的谦抑、有限与道德,D914
  19. 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924
  20. 聚众淫乱行为出罪之思考,D924.3
  21. 论刑法谦抑性于网络空间中的适用,D914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法学各部门 > 刑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