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在狂欢化的戏曲进程中崛起

作 者: 王小梅
导 师: 蒋松源
学 校: 福建师范大学
专 业: 戏剧戏曲学
关键词: 狂欢诗学 民间性 元杂剧
分类号: I207.3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9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狂欢诗学是俄国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著名理论,把视角从上层的官方投向了底层的民间,从而解开了伟大作家拉伯雷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之谜。元代杂剧在官方的视野下,以传统的文化体系进行审视,靠近民间文化部分积极向上的那一面往往被误读。鉴于狂欢节的世界性,戏曲形式的独特性,诗学的开放性,异国的小说理论——狂欢诗学有了移植到戏曲进程,探索元杂剧民间“俗”价值的可能性。元杂剧的繁荣并不是凭空而来,元代只是提供了成熟繁荣的契机。狂欢的发生学意义说明元剧的历史性艺术积累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狂欢对曲体的生成和进化意义论证了宋金时代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成了沟通幼稚与成熟戏剧样式的桥梁。狂欢的文化构形意义则分别从语言、形象与喜剧性方面解释了元曲中存在的民间诙谐文化,从文本到观演自始至终笼罩着“狂欢”的美学品格,从而挖掘出元曲繁荣背后的魅力所在。应该说,元剧被那时代的大众所普遍接受,民间俗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重视这种戏剧与生俱来的民间性,或者对当前戏曲面临的困境有所启发。

全文目录


绪论  5-10
上篇 艺术积累期  10-23
  第一节 发生期:狂欢的发生学意义  10-15
  第二节 形成期:狂欢对曲体生成与进化的意义  15-23
下篇 艺术收获期:狂欢化的元杂剧  23-61
  第一节 狂欢节的语言  23-34
  第二节 狂欢形象体系  34-47
  第三节 狂欢与喜剧性  47-61
结语  61-63
参考文献  63-66
中文摘要  66-69
勘误表  69

相似论文

  1. 元杂剧男主角形象研究,I207.37
  2. 论元杂剧的生命意识,I207.3
  3. 元杂剧中的包公戏研究,I207.37
  4. 杭州瓦舍文化对元杂剧的影响,I207.3
  5. 我国商事仲裁机构向民间组织转型的可行性问题研究,D925.7
  6. 元杂剧包公戏中的情法取舍,I207.37
  7. 文艺民俗学视野下的元杂剧鬼魂戏研究,I207.37
  8. 元杂剧义仆形象研究,I207.37.110
  9. 臧懋循《元曲选》的编撰及体制研究,I207.37
  10. 社会正义、宗教正义和艺术正义,I207.37
  11. 元代杂剧情感结构论,I207.37
  12. 论元杂剧的模糊性美学特色,I207.37
  13. 试论《宦门子弟错立身》——兼及南戏与元杂剧的关系,I207.37
  14. 元杂剧中文人与娼优的爱情研究,I207.37
  15. 元杂剧的喜剧性因素与演出的商业化关系探讨,I207.37
  16. 元杂剧文本结构研究,I207.37
  17. 论元杂剧叙事的抒情化特征,I207.37
  18. 我国诉讼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D922.68
  19. 试论元杂剧的语体特征,I207.37
  20. 郑廷玉的杂剧,I207.37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戏剧文学 > 古代戏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