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四种海洋微藻间的化感作用效应研究

作 者: 张珍萍
导 师: 段舜山
学 校: 暨南大学
专 业: 水生生物学
关键词: 化感作用 东海原甲澡 三角褐指藻 眼点拟微绿球藻 锥状斯氏藻 细胞密度 生物量 SOD酶
分类号: X5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25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海富营养化以及赤潮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沿海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为了寻求安全可靠的生物防治方法和途径,藻类化感作用机理及其在有害赤潮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成为水生生物学、化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热点。选择了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三角褐指藻(Phacodactylum tricornutum)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4种海洋微藻为试验材料,研究并探讨了海洋微藻间的化感作用及其效应,分析测定了受体微藻的细胞生长率、生物量SOD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比较了不同供体藻滤液对各受体藻发生的抑制、促进或中性效应及其强度。结果表明,10对供体-受体搭配组合中,三种供体藻三角褐指藻、锥状斯氏藻和东海原甲藻均对受体藻眼点拟微绿球藻的生长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它们使眼点拟微绿球藻的细胞净增率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1%~230%,36%~837%,60%~189%;供体藻三角褐指藻、锥状斯氏藻和眼点拟微绿球藻均对受体藻东海原甲藻的生长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它们使东海原甲藻在第10d的细胞净增率比对照减少了99%;三角褐指藻与锥状斯氏藻之间、东海原甲藻对三角褐指藻、东海原甲藻对锥状斯氏藻等四种组合未表现出明显的化感作用效应。三角褐指藻滤液的5个浓度梯度(103、104、105、106、107 cell·ml-1)处理中,随着浓度升高,对受体藻东海原甲藻的细胞密度的抑制效应在增强,但对生物量的抑制效应没有增强;三角褐指藻供体滤液的5个浓度处理中,105和107 cell·ml-1浓度对眼点拟微绿球藻细胞密度增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在三角褐指藻滤液的4个浓度处理下,眼点拟微绿球藻的SOD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东海原甲藻,但该两种藻的4个滤液浓度处理之间的SOD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三角褐指藻藻滤液对温度、压力的变化有明显反应,藻滤液经温度70℃、温度121℃和压力0.1MPa处理后,对东海原甲藻细胞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研究结果在利用微藻的化感抑制效应防治有害赤潮和利用微藻的化感促进效应培养经济微藻等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全文目录


1 前言  9-14
  1.1 藻类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9-1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4
2 材料与方法  14-22
  2.1 主要仪器设备  14
  2.2 藻种及其培养  14-17
    2.2.1 藻种培养条件  15-16
    2.2.2 无菌微藻的制备  16-17
  2.3 实验设计  17-18
  2.4 测试方法  18-22
    2.4.1 测试流程  18-19
    2.4.2 细胞计数  19-20
    2.4.3 生物量的测定  20
    2.4.4 SOD酶活性的测定  20-22
3 结果  22-42
  3.1 四种微藻10个组合的化感作用效应  22
  3.2 受体藻东海原甲藻对三种供体藻滤液的响应  22-25
  3.3 东海原甲藻滤液对其它3种受体藻的化感作用  25-27
  3.4 三角褐指藻滤液对其它3种受体藻的化感作用  27-29
  3.5 锥状斯氏藻滤液对其它3种受体藻的化感作用  29-31
  3.6 眼点拟微绿球藻滤液对东海原甲藻的化感作用  31-32
  3.7 东海原甲藻对三角褐指藻滤液浓度变化的响应  32-36
    3.7.1 藻细胞密度  32-34
    3.7.2 生物量与 SOD酶活性  34-36
  3.8 眼点拟微绿球藻对三角褐指藻滤液浓度变化的响应  36-39
    3.8.1 藻细胞密度  36-37
    3.8.2 生物量与 SOD酶活性  37-39
  3.9 三角褐指藻滤液对温度变化的反应  39-42
4 讨论  42-46
  4.1 海洋微藻间化感作用的三类效应  42
  4.2 微藻化感作用的特异性及浓度效应  42-43
  4.3 微藻化感效应类型与 SOD酶活性的关联  43-44
  4.4 微藻化感作用研究与应用展望  44-46
5 结论  46-47
参考文献  47-54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54-55
致谢  55

相似论文

  1. 5种园林花卉对Cu2+胁迫的耐性评价研究,S68
  2.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3. 三种水生植物生长对土壤性状和根际氮、磷耗竭的影响,S154.4
  4. 铁、锰等微量元素对栽培丹参的生长和有效成分的影响,S567.53
  5. 施氮量对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氮素利用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S562
  6. 福建海坛岛主要防护林树种的生物生产力研究和土壤养分特征分析,S727.2
  7. 水土流失治理区马尾松林生物量遥感研究,S791.248
  8. 不同氮磷肥水平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S158
  9. 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S147.2
  10.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S154.3
  11. 不同单因素条件下稗草生殖分配及生殖分株数量特征研究,S451
  12. 能源微藻小球藻的污水培养条件研究,X173
  13. 水绵和刚毛藻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干扰作用对四种沉水植物的影响,X524
  14. 土壤盐分对棉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S562
  15. 松嫩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模拟增温及氮沉降的响应,S812.2
  16. 水杉功能-结构模型的研究,S791.35
  17. 甘蔗营养高效利用种质资源筛选研究,S566.1
  18.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S154.3
  19. 高产优质生菜气雾栽培系统中营养液调控技术的研究,S636.2
  20. 毛竹林土壤碳素周转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S795.7
  21. 不同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养分吸收利用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S792.99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