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调查研究

作 者: 周甜
导 师: 僧格
学 校: 西北民族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三江源 生态移民 社会适应
分类号: D63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6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三江源”是我国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源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关系到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境内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大规模实施。然而,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并非简单的人口搬迁,而是包含了少数民族传统游牧社会向城镇定居社会的社会机体演化的浓缩过程。这一过程造成了藏族牧民原有的生产技能、生活习惯被迫发生改变,原有的维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与社会基础被破坏,以及因急剧变化而产生的消极、迷惘、失落等心理问题,从而引起了社会适应问题,即生存和发展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以黄河源头曲麻莱县生态移民在格尔木市安置社区“昆仑民族文化村”为例,根据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与AGIL功能分析模型来建构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理论框架,系统的从经济生活适应、社会关系适应、心理适应这三个层面对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进行描述。利用SPSS软件对影响移民适应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检验假设,深刻分析移民适应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从保障机制、经济发展机制、社区整合机制这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就解决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做出尝试性研究。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8
第一章 导论  8-16
  1.1 问题的缘起  8-9
  1.2 研究现状述评  9-14
    1.2.1 关于生态移民的研究  9-12
    1.2.2 关于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  12-14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6
    1.3.1 研究目标  14-15
    1.3.2 研究意义  15-16
第二章 研究设计  16-23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社会适应  16
  2.2 研究思路  16-18
  2.3 理论假设  18-19
  2.4 研究方法  19
  2.5 调查样本的情况  19-23
    2.5.1 性别比  20
    2.5.2 文化程度  20-21
    2.5.3 汉语水平  21-22
    2.5.4 年龄构成  22-23
第三章 三江源生态移民的背景和实践  23-26
  3.1 生态移民是三江源区恢复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23-24
    3.1.1 三江源特殊的战略位置  23
    3.1.2 态移民的政策和规模  23-24
  3.2 曲麻莱藏族生态移民的实践  24-26
    3.2.1 迁出地的基本情况——曲麻莱牧区  24-25
    3.2.2 迁入地的基本情况——格尔木郊区"昆仑民族文化村"  25-26
第四章 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困境  26-43
  4.1 变动着的"生计"——经济生产的适应  26-29
    4.1.1 生产环境的变化  26
    4.1.2 生产方式的改变  26-27
    4.1.3 产业结构的变化  27
    4.1.4 小结  27-29
  4.2 生活方式适应  29-36
    4.2.1 饮食  29-30
    4.2.2 服饰  30-31
    4.2.3 居住  31
    4.2.4 交通和通讯  31-32
    4.2.5 消费方式  32-33
    4.2.6 闲暇时间  33-34
    4.2.7 教育  34-35
    4.2.8 宗教生活  35
    4.2.9 小结  35-36
  4.3 "缘"起"缘"灭——社会关系网络的适应  36-38
    4.3.1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的变化  36
    4.3.2 民族关系——移民和当地居民的关系  36-37
    4.3.3 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特点  37-38
  4.4 心理适应  38-43
    4.4.1 移民的社会心态  38-40
    4.4.2 移民社会角色的特殊性  40-41
    4.4.3 传统单一的游牧文化与现代多元的城市文化的对话  41-43
第五章 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机制  43-52
  5.1 影响移民社会适应的因素分析  43-46
  5.2 应对机制  46-52
    5.2.1 政策保障机制  46-48
    5.2.2 经济发展机制  48-49
    5.2.3 整合机制——社区社会工作的尝试  49-52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52-54
参考文献  54-56
附录  56-64
  附录1:访谈提纲  56-57
  附录2:牧区藏族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调查问卷  57-61
  附录3: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61-64
致谢  64

相似论文

  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2. 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度的定量估算与动态变化研究,TP79
  3. 美国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G642
  4. 中学生的自主性及其与社会适应不良行为的关系研究,B844.2
  5. 中庸实践思维、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的关系,B849
  6. 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适应能力以及体育康复现状的调查研究,G764
  7. 多民族混合学校中学生的心理地位、人际交往能力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B844.2
  8. 内蒙古生态移民的权益保障研究,D632.4
  9. 定向运动的特殊训练对中度智障成年人注意、记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G826
  10. 职业教育评价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研究,G719.2
  11. 三江源区草地覆盖遥感信息提取方法及动态研究,S812
  12. 秦皇岛市流动儿童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发展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432.6
  13. 人类学视野下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D632.4
  14. 新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研究,G807.4
  15. 融合运动对学龄期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G764
  16.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X321
  17. 当代进京农民工社会适应问题探析,D412.6
  18. 内蒙古额济纳旗生态移民效应研究,D632.4
  19. 略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G715
  20. 大学生合作、竞争人格特点与其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G645.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国家行政管理 > 民政工作 > 移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