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支气管哮喘病人心理干预的探讨

作 者: 宋旭红
导 师: 卢莉
学 校: 山西医科大学
专 业: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干预
分类号: R39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3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目的:分析心理社会因素支气管哮喘的影响,探讨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理干预的方法和疗效。 研究方法:将 60 例成人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30 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对干预组实施心理干预,干预措施为哮喘知识教育、放松技术训练、呼吸技术训练、个别心理疏导。干预前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和哮喘疾病知识的问卷调查,进行心理指标的测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并测定生理指标峰流速值(PEF)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干预后(出院时)再次对哮喘疾病知识、SAS、SDS、PEF、SaO2 指标进行复测,观察两组的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 研究结果:(1)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和哮喘疾病知识、人格(E、N、P、L)、SAS、SDS、PEF、SaO2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2)60 例患者的艾森克人格量表结果显示:与正常人比较哮喘患者的性格偏内向(p<0.005),情绪不稳定人数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人群(p<0.005)。哮喘患者具有内向倾向和情绪不稳的特点。(3)入院时 60例患者 SAS 与 SDS 的均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01)。(4)治疗后干预组和非干预组的心理、生理指标、疾病知识、平均住院天数等各项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影响肺功能和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因素:抑郁焦虑情绪、心理干预、个性特征、疾病知识、病情严重程度。 研究结论:个性特征、情绪状态等心理社会因素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和转归作用较明显,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抑郁、焦虑症状,缓解心理压力,稳定情绪,使哮喘发作快速控制,疗效显著。

全文目录


摘要  5-7
前言  7
第一章 研究目的  7-8
第二章 对象和方法  8-12
  2.1 对象  8
  2.2 入组条件  8
  2.3 测查内容  8-9
  2.4 测量方法  9-10
  2.5 心理干预  10-11
  2.6 统计学方法  11-12
第三章 结果  12-15
第四章 讨论  15-20
第五章 小结  20
参考文献  20-22
附图  22-25
综述  25-32
附录  32-38
个人简介  38-39
致谢  39

相似论文

  1. 维生素A不同给药途径对持续性哮喘大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IL-4、IFN-γ细胞因子的影响,R562.25
  2. 维生素A和孟鲁司特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细胞及Th1/Th2平衡的影响,R725.6
  3. 惩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积极意义及心理干预策略探索,B844.2
  4. 支气管哮喘不同发病阶段IL-18、IL-33等炎性因子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R562.25
  5. 三位一体支气管哮喘教育管理模式对患者控制现状和认知程度的评估,R562.25
  6.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一氧化氮呼气检测与血清ECP、IL-13、IL-8的关系,R562.25
  7. 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大鼠Aiolos基因表达及血清IgE的影响,R562.25
  8. T细胞免疫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与儿童抽动障碍关系的研究,R749.94
  9.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18、IL-33水平的影响,R562.25
  10.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白介素-16的测定及临床意义,R725.6
  11. 孟鲁司特联合吸入布地奈德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重塑及体内IL-33表达的影响,R562.25
  12. 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R749.2
  13. FLG基因突变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研究,R562.25
  14. 灯盏花素对哮喘大鼠气道重构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R285.5
  15. 浅谈徐艳玲教授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经验,R249
  16.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循证评价,R244.9
  17.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研究,B844.2
  18. 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共治的临床观察,R765.21
  19. 梅州市支气管哮喘儿童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依从性的调查,R725.6
  20. 影响不孕不育患者生活质量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及心理干预的研究,R395.5
  21. 状态焦虑与混合痔术后疼痛相关性及临床应用研究,R657.18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医学心理学、病理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