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朱丽叶,克里斯汀和繁漪比较研究悲剧的死亡主题

作 者: 吕煜
导 师: 张喆
学 校: 河南科技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死亡主题 古希腊悲剧 酒神精神 恋母情结 恋父情结
分类号: I106.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1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西方文学的源头是古希腊悲剧,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悲剧达到了第二个发展高潮,此时莎士比亚是个成功的承接。西方悲剧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经历了古典主义和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并在19世纪产生了悲剧人物形象理论。到了20世纪,西方悲剧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人物形象理论。本文将从东西方文学作品中选取三个典型悲剧女性: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尤金·奥尼尔的戏剧《悲悼》中的克里斯汀,及曹禺的话剧《雷雨》中的繁漪。这三个研究对象是我深思熟虑和细致筛选的结果。首先,这三个研究对象均是女性。纵观历史,女性在社会上一直被赋予不寻常的地位,她们的起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所处环境中的社会和文化习俗。其次,这三个对象均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女性。她们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同时期众多女性中所涌现的典型形象,所以分析和研究她们,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第三,在文学批评中,对于女性形象的研究向来受到推崇,而这三个对象的生存状态,作为当时社会的一种微观反映,本身就见证了已逝的历史并预见了未来。最后,作为一名女学生,我能够从女性角度更好地理解这三个对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在剧本中的场景设置。本文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简单介绍比较文学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并解释选择研究对象的依据。正文第一部分研究死亡主题和古希腊悲剧,分别讨论死亡主题与酒神精神的关系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正文第二部分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理论,着重探讨古希腊悲剧精神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延续,在朱丽叶身上的体现,并如何通过她进行传承。正文第三部分比较研究朱丽叶,克里斯汀和繁漪。通过个人、社会因素及二者的冲突三个方面展现选择这三个研究对象的必要性和意义。朱丽叶是西方悲剧和反抗意识的集中体现,从朱丽叶引出中西文学的两条线,把克里斯汀和繁漪当作这种文学传统的典型。她们二者和朱丽叶的命运结局相似,同样带给读者浓厚的悲剧冲击和感受。正文第四部分研究死亡主题在这三个对象身上的体现。酒神精神在这三个对象身上均有表现;同时,通过精神分析理论,可以在这三者身上找到恋父、恋母情结的作用力。第六部分为结论,指出:悲剧理论历经发展变化,悲剧意识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悲剧中人物的死亡原因错综复杂,甚至连死亡形式都发生了改变,但是悲剧的死亡主题及其张力还是一脉相承的。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8-12
Chapter Two Death motif and the birth of Greek tragedy  12-15
  2.1 Death and the Dionysian spirit  12
  2.2 Death motif in ancient Greek tragedies  12-15
    2.2.1 The status of women in ancient Greek tragedies  13-14
    2.2.2 The awakening of women in ancient Greek tragedies  14-15
Chapter Three The transition of tragedy in the Renaissance period  15-20
  3.1 The continuity of Greek tragic spirit  15-16
  3.2 The innovation of tragic spirit in Shakespeare’s Juliet  16-18
  3.3 Juliet’s foreshadowing a new phase of tragedy theory  18-20
Chapter Fou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uliet, Christine and Fan Yi  20-32
  4.1 Personal factors  26-28
    4.1.1 Emotional experiences  27
    4.1.2 Positions in their love relations  27-28
  4.2 Social factors  28-32
    4.2.1 Social practices  28-30
    4.2.2 Social awareness  30-32
Chapter Five Death motif in the three characters  32-39
  5.1 The Inheritance of Dionysian Spirit  32-34
  5.2 The Embodiment of Oedipus and Electra Complex  34-39
Chapter Six Conclusion  39-42
References  42-45
Acknowledgements  45-4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6

相似论文

  1. 藏戏与古希腊悲剧的比较研究,J825
  2.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I207.42
  3. 论爱伦·坡的美学理论及其在《厄舍府的倒塌》中的体现,I712
  4. 论D.H.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母性悲剧,I561.074
  5. 尼采唯意志论美学思想对鲁迅、朱光潜的影响,B83-09
  6. 爱伦·坡作品主题的精神分析解读,I712
  7. 自恋和恋母情结,I561
  8. 论“献祭”与古希腊悲剧张力的建构,I545.073
  9. 渴求归属,I712
  10. 海明威三部战争题材小说之死亡主题,I712.074
  11. 《天使,望故乡》:尤金的成长和恋母情结,I712.074
  12. 虽死犹荣——解读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死亡主题,I561
  13. 界限的僭越——古希腊悲剧中的酒神精神,I545
  14. 尤金·奥尼尔的悲剧创作与酒神精神,I712.073
  15.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与《雷雨》悲剧观之比较研究,I106
  16.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垂死的肉身》的伦理主题分析,I712
  17. 借鉴与转化:《雷雨》与古希腊悲剧范式的比较分析,I207.3
  18.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观之阐释,I561
  19. 现代人的生存困境,I207.34
  20. 先唐采摘诗歌研究,I207.22
  21. 论海明威与三岛由纪夫创作死亡主题的不同,I0-03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世界文学 > 作品评论和研究 > 戏剧文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