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古代的“和”、“同”观与当代文化多样性问题

作 者: 李鲜
导 师: 伍雄武
学 校: 云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和同观 "和而不同" "文化多样性"
分类号: G1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304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文化犹如一个民族的血脉,而文化的何去何从则事关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所在,而面对席卷而来的全球化巨浪,世界各民族带着不同的情怀都在思考:经历了全球化巨浪的洗礼,世界文化将是一枝独秀呢,还是依然异彩纷呈?而自己的文化传统是衰落呢,还是实现一次升华?回眸现实,发生在局部地区显在的政治、经济冲突的背后,却隐在着文化冲突的暗流。在期待多样的同时,我们却痛心地看到在现代进程中某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无声地流走。于是关于“文化多样性如何可能”的问题与思考跃上案头。而作为直面现实,关怀社会的哲学更是责无旁贷应做出自己思考。 当前学界关于文化多样性的争论,聚焦在一个问题上: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是趋同还是保持多样性?面对趋同论和多样性各持一辞的看法,我们将自己的视野沉浸到我们熟悉的文化中去认识和思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以及云南少数民族和谐并存的现实使我们看到:世界民族文化之苑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依然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味俱香”的大花园。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中国古代的“和”、“同”观。在对全球化背景中文化发展趋势的探讨中,各路学人纷纷回到我们自身民族文化传统中去寻找智慧之匙。一些学者明确提出,文化在当代陷入了一与多、同与异的双向激烈碰撞中,而能使它走出这种二难困境的指导思想,很可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同”的思想,与此同时,要折衷和统一当代关于文化发展趋势的理论,也似乎可以借助于中国古代的智慧。 其实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同”观源远流长的思考中,已经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探索。早在西周就开始的“和同之辩”的争论,朴实但却精辟地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肯定了“和”这种相成相济的多样性的和谐,才是一种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状态。这种“和”的观念后来经历了春秋战国各家的秉承以及不同的角度的争论,以及宋明时期哲人们精致的建构,广泛涉及到了自然、社会,广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个领域与层面,实现了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并圆融地内化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进一步梳理“和”这一观念,使我们看到:“和”是多样的和谐,“和”的均势也不是一成不变,而且这种和谐还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故而当我们在忧心忡忡地设想“多”会是何种状态时,为何不仔细审视和重新认识一下“和而不同”这一充满韧性与张力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智慧呢?让我们拂去历史的灰尘,以“和实生物”、“和为贵”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引导文化的发展,从而建构理想的未来文化图景吧。

全文目录


引言  7-9
一、 当代文化多样性问题  9-24
  (一) 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多样性问题的彰显  9-12
    1 、 全球化  9-10
    2 、 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变迁  10-12
  (二) 对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趋势的探索  12-19
    1 、 主张趋同的理论  14-16
    2 、 主张多样性的理论  16-19
  (三) 现实中的文化多样性  19-24
    1 、 文化的定义  19-20
    2 、 全球化中的多样性存在  20-21
    3 、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  21-22
    4 、 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2-24
二、 对文化多样性与同一性关系的一种理解--中国古代的“和”、“同”观  24-36
  (一) 中国古代“和”、“同”观念的发展  24-31
    1 、 从字源看“和”  24-25
    2 、 中国古代“和”、“同”观念的历史源流  25-31
  (二) 中国古代“和”的智慧  31-36
三、 中国古代“和”、“同”观的启示及其现代意义  36-44
  (一) 中国古代“和”、“同”观的启示  36-38
    1 、 和是同与异的统一  36-37
    2 、 和是差异的和谐共存  37-38
  (二) 中国古代“和”、“同”观的现代意义  38-44
    1 、 和而不同是一种生存智慧  38-40
    2 、 和而不同是有效的“运行机制”  40-42
    3 、 和而不同是文化多样性发展可行之路  42-44
结语  44-45
注释  45-47
参考文献  47-50
后记  50

相似论文

  1. 文化多样性与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研究,G641
  2. 生物学分类方法的哲学思考,Q19
  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多样性问题研究,G122
  4. 世界音乐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建构,G642
  5. 由四川苗族婚恋观的变迁试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传承,C955
  6. “和而不同”——新时期土家族文学研究,I207.9
  7. 用中国古代和谐观来构建产品设计,TB472
  8. 论城市外来人员缓刑适用的现状与完善,D924.1
  9. 苏新宏“新生态艺术”的价值,J205
  10. 文化边缘地带的多元文化展示与旅游景区互动发展研究,F592.7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G122
  12. 对少林武术在推广过程中的成功因素分析,G852
  13. “顺乎真理,服务社会”,B978
  14. 国际政治视阈中的“和而不同”,D80
  15. 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问题研究,G641
  16. 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的功能研究,G216.3
  17.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的民族博物馆,G268.5
  18. WTO和UNESCO框架下文化贸易自由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冲突与协调,D996.1
  19. 构建“和而不同”的中学历史课堂,G633.51
  20. 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I0-03
  21. 中国古典诗歌文化意象及翻译策略研究,H315.9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 中国 > 文化专题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