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坡耕地施加PAM降雨入渗产流及侵蚀产沙规律试验研究

作 者: 刘纪根
导 师: 雷廷武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土壤学
关键词: PAM 土壤结构改良剂 降雨入渗产流 侵蚀产沙 坡长 坡度
分类号: S15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25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PAM作为一种新型的土壤结构剂,能显著的增加入渗、减小径流,从而减少土壤侵蚀。但其施用的方法都为溶解于水喷洒在地表或施用于灌溉水中,施用范围为小于8°缓坡地。而对于黄土高原,坡度陡峭,水资源缺乏,PAM的施用方法和效果都有待探讨。本研究采用人工降雨试验,利用在土表直接撒施固体PAM颗粒的方法,研究不同坡度、不同坡长、不同雨强、不同PAM覆盖度下降雨入渗产流规律、坡面侵蚀产沙规律、PAM对土壤临界抗剪切应力的影响。试验采用三个雨强:50mm h-1、100mm h-1和150mm h-1,四个坡度:5°、10°、20°和25°(8.74%、17.63%、36.40%和46.63%),四个当量坡长:8m、16m、32m和40m,及五种地表处理:对照、秸秆覆盖和三个PAM覆盖度(40%、60%和80%)。结果表明: 1.覆盖PAM能提高土壤入渗能力,使地表流速大大降低,产流时间推迟,入渗时间增加。且随着PAM覆盖度的增加,入渗率与稳定入渗率也增加。不同PAM覆盖度下的稳定入渗率都随着地面坡度的增加逐渐减小,随着雨强增大稳渗率有增大的趋势。 2.随着坡度的增加,各处理侵蚀产沙量增加,但在25°时侵蚀产沙量反而减小,表明在20~25°之间可能存在一临界坡度。与对照相比,覆盖PAM的侵蚀量显著降低,且侵蚀产沙量随着PAM覆盖度的增加减小。坡度越大,PAM的减沙效果越显著,表现为减沙率越大。3种PAM覆盖度和对照下,降雨强度增大,侵蚀产沙量也增大。 3.坡长对侵蚀产沙的影响与降雨强度密切相关。当雨强较小时,侵蚀产沙量随坡长的增加而变化不大;当雨强较大时,侵蚀含沙量随坡长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当雨强超过某一强度、坡长大于产生细沟的临界坡长时,细沟侵蚀发展,这是坡长影响侵蚀产沙过程的重要方面。PAM覆盖度不同,坡长对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也不同。覆盖PAM后,细沟发育的临界坡长增加,且PAM覆盖度越大,发生细沟侵蚀的临界坡长越长。在坡度较小时,坡长对侵蚀产沙的影响也小,随着坡度的增加,坡长对侵蚀产沙的影响也增加,发生细沟侵蚀的临界坡长减小。 4.提出了一种用细沟在坡面发生的位置和相应的水流特性来直接计算土壤临界抗剪切应力的方法。分析了坡度、PAM覆盖度对土壤临界抗剪切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PAM使土壤的临界抗剪切应力增加;且临界抗剪切应力随着PAM覆盖度的增加而增加。坡度增加,土壤的临界抗剪切应力减小。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8
第一章 绪论  8-16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8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8-15
    2.1 入渗研究概况  8-11
    2.2 坡面产流产沙研究概况  11-14
    2.3 PAM增加入渗减少水土流失研究概况  14-15
  3 研究内容  15-16
第二章 PAM对坡耕地降雨入渗产流影响的试验研究  16-27
  1 试验方法  16-17
  2 理论依据  17
  3 PAM对降雨入渗的影响  17-21
    3.1 坡面降雨入渗特性分析  17-19
    3.2 坡面降雨入渗影响因素分析  19-21
      3.2.1 开始产流时间与坡度、雨强的关系  19-20
      3.2.2 PAM覆盖度对入渗的影响  20
      3.2.3 坡度对入渗的影响  20-21
      3.2.4 雨强对入渗的影响  21
  4 PAM对降雨产流的影响  21-26
  5 小结  26-27
第三章 陡坡耕地施加PAM侵蚀产沙规律试验研究  27-49
  1 试验方法  27-28
  2 侵蚀产沙影响因素分析  28-40
    2.1 坡度对侵蚀产沙的影响  29-32
    2.2 坡长对侵蚀产沙的影响  32-35
    2.3 PAM对侵蚀产沙的影响  35-37
    2.4 雨强对侵蚀产沙的影响  37-40
  3 不同因素下坡长对侵蚀产沙影响分析  40-47
    3.1 不同雨强下坡长对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  40-42
    3.2 施加PAM后坡长对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  42-45
    3.3 不同坡度下坡长对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  45-47
  4 小结  47-49
第四章 坡耕地施加PAM临界剪切力变化试验研究  49-55
  1 坡面侵蚀的基本理论  49-50
  2 试验方法  50-51
  3 结果分析  51-54
    3.1 基本参数的确定  51-52
    3.2 影响因素分析  52-54
  4 小结  54-55
第五章 结论  55-57
参考文献  57-63
附录  63-64
致谢  64

相似论文

  1. 南方丘陵区域土壤侵蚀的SWAT模拟,S157
  2. 唾液酸近氨基端结构域功能及脂多糖对PRRSV诱导IFN-α的影响研究,S858.28
  3. 神东煤田不同下垫面侵蚀产沙规律及水动力参数特征,S157.1
  4. 西双版纳勐仑地区不同类型小流域氮流失规律分析,X52
  5. 采用不同防水粘结层的水泥混凝土桥桥面铺装受力分析,U443.33
  6. 新疆艾比湖周边灌(草)丛沙堆发育机制的风洞实验研究,P931.3
  7. 数字地貌晕渲技术的优化与实现,P283.7
  8. 齐大山铁矿瓦斯泥污水处理研究,X703
  9. 山地城市住区用地建设的核心指标研究,TU984.12
  10. 从车辆制动系热性能分析公路长下坡设计合理性,U412.3
  11. 基于GIS/RS的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研究,S157
  12. 多孔软管水力特性实验研究,S277.9
  13. 机载LIDAR数据滤波及建筑物提取技术研究,TN958.98
  14. 利用CFD技术对平流式二次沉淀池的数值模拟及优化改进,X703
  15. 絮凝沉降技术在潘三矿选煤厂煤泥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X752
  16. 长大铁路隧道最大坡度折减方法研究,U212.3
  17. 相邻坡段坡度差对列车纵向冲动影响研究,U270.11
  18. 不同地表糙度下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S157
  19. 山区河道型水库滑坡涌浪特性研究,P642.22
  20. 近30年来长武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P208
  21. 基于DEM的活动构造地貌参数研究,P93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水土保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