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菌生素及其类似物的分子内氢传递反应与光敏活性
作 者: 孔德信
导 师: 陈德展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物理化学
关键词: 菌生素 芘醒 光疗 光敏剂 分子内氢传递 分子内质子传递 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 共振论
分类号: O64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新型苝醌类光敏剂(PQP)——菌生素(HMB)及其类似物的分子内氢传递(IHT)反应,以及它的IHT与PQP光敏活性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发现苝醌类光敏剂具有优良的光致生物活性,有望发展成为新一代光疗药物以治疗肿瘤、爱滋病等顽症。PQP的活性中心是苝醌,由于独特的分子结构,无论在基态和激发态都存在分子内质子传递过程,有时也称为分子内氢传递过程。研究表明这一过程对PQP保持光敏活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是PQP保持良好的光敏活性的根源。 然而,由于PQP分子大多具有一个以上的IHT模式,体系过于复杂,给理论和实验研究、光谱解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竹红菌素和金丝桃蒽酮的结构类似,它们的IHT的特性应该相同或相似,而实验却发现二者无论IHT特性还是光敏机制都有本质的区别。甚至到目前为止,连哪一个质子发生了IHT都没有明确的结论。 菌生素是我国首次发现并进行研究的天然化合物,由于该化合物可由生物发酵方法制得,同其他PQP相比有更大的经济意义和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HMB只有一个分子内氢键,氢传递模式简单,是研究PQP IHT反应及其光敏活性不可多得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对象,对HMB的研究将有利于对IHT本质和光敏机制的深入理解。 本论文首先从小分子9-HPO和naphthazarin出发,分析了共轭体系IHT的特点,探讨了合适的理论方法。然后分别研究了HMB及其母体等9种模型化合物的IHT过程,结果和PQ作了对比。最后我们还对金丝桃葸酮及其质子解离产物作了密度泛函计算,为解释竹红菌素和金丝桃蒽酮之间的差异、阐述PQP的光致生物活性的作用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计算方法上,用PCModel、Chem3D软件中的分子力学方法优化分子的结构得到初始构型,然后用Gaussian 98程序进行量子化学计算。在优化的过程中,按照方法由低到高的顺序,先进行AM1半经验计算,再用HF从头计算方法对各平衡构型及过渡态进行结构优化,并计算频率以验证过渡态。激发态的计算采用了Gaussian中的组态相互作用方法(CIS),对于HYP激发态的半经验计算采用了Mopac程序。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对HMB及9种模型化合物的计算发现:此类体系的能量和IHT势垒主要由其共振模式决定,侧链、侧环的影响较小。顺式IHT的势垒为33.4~41.6kJ/mol,反式IHT的势垒为15.99-24.77kJ/mol,反应势垒低于一般的化学反应,所以HMB分子中存在着快速的IHT。IHT的势垒与氢电荷的变化、氢原子的位移呈较好的线性关系。 2、IHT可导致PQP分子的异构化,使HMB、PQ等有独特的基态、激发态势能面。 在基态时,顺式构型的共振模式较多,能量比反式构型低门.45 kJ/mol,为优势 构型;而在单重激发态时,反式构型的能量比顺式构型低 33.sl kJ/mol,为优势 构型。并且单重激发态的势垒也比基态低,只有 6.3 skJ/mol,这使 HMB激发态 IHT的效率更高。3、对HMB活性中心的单重激发态结构进行三重态的单点能计算发现:在IHT反应 前后的稳定构型时,三重态的能量低于单重态的能量;而在氢传递的过渡态时, 三重态的能量高于单重态的能量,所以单重激发态IHT的势能面和三重态的势 能面存在等能点。在发生激发态IHT时,分子容易沿IHT的势能曲线在等能点 转入能量更低的三重激发态,从而提高HMB的三重态量子产率。这一规律同样 适用于其它 PQP分子,这是 IHT在 PQP光敏活性中作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IHT的存在使 PQP解离到溶液中的质子增多,从而可以酸化其环境,使PQP增 加了一条光敏途径。4、竹红菌素和金丝桃恿酮的IHT特性和光敏机制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二者 IHT的方式并不相同。竹红菌素的IHT发生在分子长轴两端的羟基和碳基之间, IHT需要整个分子共振的参与,势垒相对较高,反应的时间常数也较大。而金丝 桃葱酮的IHT是在质子解离之后发生在侧位羟基和氧负离子之间,该IHT不需 要分子共振的协同,并且HYP中两个氧原子之间的距离也小于竹红菌素羟基氧 和碳基氧之间的距离,所以金丝桃恿酮的1*T势垒低,速度快。刃5、多环共轭结构、独特的势能面和 IHT反应、分子的非平面结构是 PQP光敏活性 的结构基础。多环共轭结构使PQP可以吸收合适波长的光达到激发态;独特的 势能面结构使光致互变异构即激发态IHT高效率地进行,提高三重态的量子产 率,并且促进质子解离而酸化环境;非平面的结构可以抑制荧光的发生。6、由于在两种构型之间的转化只需要一个质子传递就可以发生,所以 PQP的光敏 活性并不依赖于多个质子传递的协同作用。对naphthazdrin的计算发现:在基态 和激发态的单质子传递势垒分别为57.18 kJ/mol和 16.11 kJ/mol,而双质子传递 需要的能量分别为 100..55 kJ/mol和 37.58 hi/mol,所以通常情况下分子只发生单 质子传递。HMB虽然只有一个分子内氢键;IHT tR式也只有一种,但是它的IHT 的势垒、氢原子的位移、电荷变化等都和竹红菌素十分类似,实验也证明其有光 敏活性。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9 主要缩写词列表 9-13 第一章 引言 13-25 1.1 论文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13-16 1.1.1 光动力疗法 13-15 1.1.2 分子内氢传递 15-16 1.2 国际国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6-21 1.2.1 竹红菌素的研究现状 17-19 1.2.2 HYP的研究现状 19-20 1.2.3 竹红菌素和金丝桃蒽酮的差异 20 1.2.4 有关光敏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20-21 1.3 课题的提出及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案 21-23 1.3.1 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21-22 1.3.2 论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22-23 参考文献 23-25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 25-39 2.1 光物理过程、光敏作用与光动力治疗 25-28 2.1.1 电子跃迁和激发态的光物理过程 25-27 2.1.2 分子荧光 27 2.1.3 光敏作用与光动力治疗 27-28 2.2 化学模型和分子模拟技术 28-37 2.2.1 化学模型 29-30 2.2.2 量子力学 30-34 2.2.2.1 Hartree—Fock理论 30-32 2.2.2.2 CI-Singles方法 32-33 2.2.2.3 密度泛函方法 33-34 2.2.3 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 34-35 2.2.3.1 分子力学 34 2.2.3.2 分子动力学 34-35 2.2.4 各种理论计算方法的比较 35 2.2.5 计算机分子模型技术 35-37 参考文献 37-39 第三章 小体系的分子内氢传递反应的计算 39-53 3.1 9-HPO分子内氢传递过程的理论计算 39-43 3.1.1 计算方法 40 3.1.2 结果与讨论 40-43 3.1.2.1 9-HPO的能量参数和IHT过渡态的确认 40-41 3.1.2.2 IHT过渡态的几何构型 41-42 3.1.2.3 IHT过渡态的电荷和偶极矩 42-43 3.1.2.4 各种理论方法结果的比较 43 3.1.3 结论 43 3.2 PQP分子内会存在双质子传递吗? 43-50 3.2.1 引言 44-45 3.2.2 理论方法 45 3.2.3 计算结果 45-48 3.2.3.1 naphthazarin的结构 45-46 3.2.3.2 电荷和偶极矩 46-47 3.2.3.3 能量和势垒 47-48 3.2.3.4 双质子传递 48 3.2.4 讨论 48-50 3.2.4.1 naphthazarin的激发态光物理过程 48-49 3.2.4.2 共振论对两种异构体的能量的解释 49 3.2.4.3 分子内氢传递和分子内质子传递 49-50 参考文献 50-53 第四章 HMB体系的分子内氢传递与光敏机制 53-71 4.1 HMB体系的分子内氢传递 53-62 4.1.1 计算方法 55-56 4.1.2 结果与讨论 56-62 4.1.2.1 HMB系列模型化合物的结构 56-57 4.1.2.2 能量和势垒 57-58 4.1.2.3 模型化合物的势垒与H17的电荷变化等的关系 58-61 4.1.2.4 化合物I和PQ的比较 61-62 4.1.3 结论 62 4.2 化合物I光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 62-68 4.2.1 计算方法 63 4.2.2 结果与讨论 63-68 4.2.2.1 能量 63-64 4.2.2.2 IHT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64-65 4.2.2.3 电荷和偶极矩 65-66 4.2.2.4 I和PQ的HOMO、LUMO比较 66 4.2.2.5 I的激发态光物理过程 66-68 4.2.3 结论 68 参考文献 68-71 第五章 IHT在苝醌类光敏剂光敏活性中的作用 71-87 5.1 HYP构象变化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71-76 5.1.1 HYP结构的复杂性 71-73 5.1.2 HYP侧位氢键的计算 73 5.1.3 HYP的结构异构体能量 73-75 5.1.4 HYP的氢解离 75-76 5.2 PQP分子内氢传递的共振分析及其与光敏活性的关系 76-83 5.2.1 分子内氢传递与共振 76-77 5.2.2 PQP的共振分析 77-78 5.2.3 对竹红菌素与HYP诸多差异的初步解释 78-80 5.2.3.1 对竹红菌素和金丝桃蒽酮IHT特性差异的解释 78-79 5.2.3.2 对竹红菌素和金丝桃蒽酮荧光光谱差异的解释 79-80 5.2.3.3 对竹红菌素和金丝桃蒽酮酸性差异的解释 80 5.2.4 电子激发态及氢转移 80-81 5.2.5 IHT在PQP光敏活性中的作用 81-83 5.2.6 PQP的光敏活性的结构基础 83 5.3 论文总结及展望 83-85 5.3.1 论文总结 83-84 5.3.2 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今后的工作的展望 84-85 参考文献 85-87 附录一 图表索引 87-89 附录二 硕士期间发表及准备的论文及参与的研究项目 89-91 致谢 91
|
相似论文
- 用于光动力治疗剂的磁性纳米复合粒子载药体系的研究,TB383.1
- 光敏剂5-氨基酮戊酸对强脉冲光嫩肤治疗的影响,R751
- 光—生物双降解聚乙烯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TQ325.12
- 纳米二氧化钛在竹红菌甲素研究中的应用,TQ461
- 海水中三唑磷的光化学降解研究,P734.2
- 聚乙烯薄膜用可生物降解添加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O631.3
- 对硝基苯胺的光化学降解研究,X13
- 用于肿瘤治疗的新型光敏剂脂质体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R285
- 新型光敏剂B-CPD5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光动力效应及与选择性COX-2抑制剂联合作用初步研究,R730.58
- 不同光疗方式时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血清IL-2、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R722.1
- 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薄膜的氧化降解及辐照交联性能的研究,TQ320.721
- 国产光敏剂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特性研究,O621.2
- 金属二亚胺类光动力治疗剂的合成及其与DNA作用机理研究,R454
- 用于MRI和PDT双功能试剂的两种锌酞菁-(DTPA-钆)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O627.23
- 玉柏石松化学成分研究与天然光敏剂类似物嘧啶并[5,4-c]喹啉-4-酮衍生物的合成,R284
- 两亲性多糖衍生物纳米胶束负载光敏剂的研究,TQ460.1
- 聚丙烯酸修饰壳聚糖纳米球锌卟啉结合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TB383.1
- 几种重氮盐及偶氮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学性能研究,O621.3
- 基于钴肟配合物的光活性分子器件和光敏组件TPA-Ru的合成和光电化学性质研究,O641.4
-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M914.4
- 新型光敏剂五聚赖氨酸-2-羰基酞菁锌药代动力学的初步研究,R96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 > 光化学、辐射化学、超声波作用的化学过程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