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历史时期西部基本农区的变迁研究

作 者: 蔡泉
导 师: 张波;樊志民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史
关键词: 历史时期 西部地区 农区变迁
分类号: F3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28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所谓西部,是现代划分法,包括了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等十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西部地区是我国的农业发源地之一。由于其重要的军事意义,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秦时期,内地王朝已开始以关中为核心农区,对广阔的西部疆域进行拓边、开发,其间历经几起几落。本文从农区衍变的角度出发,引用生态经济学和历史地理学的观点,采取综合、演绎、比较、系统分析等方法,力求详述西部地区农区开发的历史,勾画农区兴衰变迁的过程,进而总结出其中的规律性,为本地区在今之“西部大开发”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历史的启迪和根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历史时期的西部农区开发,呈现出时间上的不连续性和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农区与牧区不断迭移消长。西汉、隋唐和清三朝的开发规模最为恢宏,西汉开发的五大基本农区奠定了日后西部农区的基本格式,历代无出其右者。隋唐时代凭借雄厚的国力,使得西部农区建设发扬光大。清初,通过军事手段收复西域,西部农区重焕生机。而穿插在这三次开发高潮之中的,是多次的毁灭和衰败,农牧更迭,使得西部农区的建设呈现明显的不连续性。在西南地区,只有巴蜀地区成为农业生产区,其他省份基本上在农业方面无甚建树。2.西部农区的开发起初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随之产生经济上的意义。西部位于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斗争、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竞争的中心,各朝代均对西部的稳定予以高度重视,由是产生农区的开发和建设。军屯和移民是最基本的开发形式。军队通过战争占领西部之地后,为巩固成果,防范外敌再犯,遂屯田以养兵,加强边防,减轻转输压力。移民队伍掌握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将其吸引至西部垦荒,是提高开发地生产力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直接有效的方式。3.农区开发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成反比。西部生态环境原本脆弱,经历了几千年的大规模垦殖,虽然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但是也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恶果延续至今,严重影响了西部在未来的发展潜力。4.西部当前和未来的农业建设,应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保持对西部决策的连贯性和长期性,杜绝短期行为,科学的平衡农、林、牧三者的比例,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

全文目录


目录  5-8
第一章 文献综述  8-12
  §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8-10
  §1.2研究的方法  10
  §1.3研究动态  10-12
第二章 周秦、两汉农区开发和建设高潮  12-23
  §2.1周秦时期核心农区的开发和建设  12-15
    §2.1.1周人在关中的拓荒  12-13
    §2.1.2秦在西部的开拓和对核心农区的建设  13-14
    §2.1.3周秦时的实边拓疆和农牧分界线的出现  14-15
  §2.2西汉疆域的拓展  15-16
    §2.2.1西汉经济的恢复  15
    §2.2.2武帝对西北的拓边战争  15-16
  §2.3西部农区建设高潮  16-23
    §2.3.1转输和屯种  16
    §2.3.2河西农区的建设  16-18
    §2.3.3天山南麓农区的建设  18-19
    §2.3.4河湟农区的建设  19-20
    §2.3.5河套农区的建设  20-22
    §2.3.6巴蜀农区的建设  22-23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农牧进退与西南农区的发展  23-28
  §3.1西北农区的荒废和部分地区的振兴  23-26
    §3.1.1战乱造成的繁重劳役和农退牧进  23-24
    §3.1.2战乱时期的兴农政策与河西农区的偏安一隅  24-26
  §3.2巴蜀农区在此时期的发展  26-28
    §3.2.1诸葛亮对巴蜀的农业治理  26
    §3. 2. 2巴蜀农区的农业发展  26-28
第四章 隋唐对西部的农业开发和建设  28-35
  §4.1隋代对西北的经营  28-29
    §4.1.1隋朝在西部设义仓、凿运河  28-29
    §4. 1. 2隋在西北的屯田  29
  §4.2唐代西部农区再次兴盛  29-35
    §4.2.1宁夏地区屯田的发展  30-31
    §4. 2. 2河西农区的建设  31-32
    §4.2.3唐在河湟农区的战事与农业发展  32-33
    §4.2.4唐代西南的农业状况  33
    §4.2.5唐代百姓的转输劳役  33-35
第五章 宋明时期经济中心东移与西部农牧更迭  35-42
  §5.1宋代对西部的有限经营  35-38
    §5.1.1北宋在陕西的农业建设  35-36
    §5.1.2少数民族政权对西北的建设  36
    §5.1.3宋代四川、陕南农业的发展  36-38
  §5.2元代西部农业发展状况  38-39
    §5.2.1元统治阶级由抑农向重农的转变  38
    §5.2.2元代的大规模屯田  38-39
  §5. 3明朝的农区发展  39-42
    §5. 3. 1明代的屯田种种  39-40
    §5.3.2明代屯田的绩效  40-42
第六章 清代对西北的大力经营  42-47
  §6.1清廷的励农政策  42
  §6.2清代西南农业的发展状况  42-45
    §6.2.1清初四川经济的破败  42-43
    §6.2.2四川农业的快速发展  43
    §6.2.3云、贵等地的农业建设  43-45
  §6.3西北的农区建设  45-47
    §6.3.1清廷与西北反叛的战事  45
    §6.3.2清政府对西北农区的建设  45-46
    §6.3.3西北的水利建设  46-47
第七章 西部基本农区变迁的特点、意义和历史启迪  47-53
  §7.1农区变迁历史小结  47
  §7.2历史时期西部基本农区建设的意义  47
  §7.3历史时期西部基本农区发展的特点  47-49
    §7.3.1农区呈跳跃式、波浪形发展  48
    §7.3.2农区发展呈现地域上的不平衡性  48
    §7.3.3西部农区开发起初是出于军事需要,随之产生经济上的意义  48
    §7.3.4农区开发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成反比  48-49
  §7.4影响农区变迁的因素  49-50
    §7.4.1农区的发展与国家的治乱紧密联系  49
    §7. 4. 2新的生产技术、新品种决定了农区开发的先后和建设的深度  49-50
    §7.4.3国家经济重心的迁移直接影响到农区的变迁  50
  §7.5历史的启迪和现实的对策  50-53
    §7.5.1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51
    §7.5.2保持政策的连贯性  51
    §7.5.3充分发挥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  51-53
致谢  53-54
参考文献  54-57
作者简介  57

相似论文

  1. 民国农村经济调查与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学的兴起,F329
  2. 近代芜湖与皖江地区农村经济(1876—1936),F329
  3. 盐山县八十年来农业产业结构变迁研究,F329
  4.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农牧业开发研究,F329
  5. 中国农民史论,F329
  6. 近代晋冀鲁豫族田研究,F329
  7. 集体化时期的农村副业经营,F329
  8. 政治、技术与管理,F329
  9.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F329
  10.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乡村富农经济研究,F329
  11. 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发展研究,F329
  12. 清代河套地区水利建设与农业发展研究,F329
  13. 论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F329
  14. 明、清及民国时期湖南茶业史研究,F329
  15. 20世纪60年代初湘潭专区农村经济政策调整研究,F329
  16. 明清时期河南区域商品性农业问题研究,F329
  17. 刘少奇“三农”思想研究,F329
  18. 光复后台湾农会组织与农业现代化研究,F329
  19. 清代前期(1644-1796)涑水河流域农业垦殖与生态环境,F329
  20. 论建国后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制思想,F329
  21. 民国时期盐垦公司的苏北沿海滩涂农业开发,F329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