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钱谦益《钱注杜诗》研究

作 者: 楼军熠
导 师: 杨恩成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
关键词: 《钱注杜诗》 钱谦益 杜甫 笺注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4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钱注杜诗》是杜诗学研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问世伊始,就受到士子们的重视。但由于钱谦益自身的人格污点,时人往往因人谤书,对《钱注杜诗》非议颇多;而后来的学者又往往只限于阐释《钱注杜诗》的打诗史互证”方法,不论其他。有鉴于此,对《钱注杜诗》进行全面研究、客观认识其书的价值与不足便很有意义。本文探讨了《钱注杜诗》的成书背景、成书资料以及后世的流传情况,从而总结其特点,分析了它的成就和贡献,力求公正评价《钱注杜诗》在杜诗学研究史上的地位,使其能为杜诗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全文共分六章进行探讨。第一章,绪论部分,就选题的研究背景、依据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说明。第二章,探讨了唐以后杜诗学的发展及其对《钱注杜诗》的影响。杜诗学的发展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唐时由于对杜诗的轻视,杜诗学几近荒芜;至宋,虽有“千家注杜”之称,且在考证杜诗编年、考释典故等方面多有成就,但又真伪杂陈、多受缚于杜甫“一饭不忘君”之说,大抵芜秽舛陋,少所发明;元明之时,时人注杜多承刘辰翁批点本的方式,而且,“明人不学”,其笺注往往粗疏,故而,到了明清之际,杜诗学的发展已是桎梏重重,亟待一次彻底的拨乱反正、辨本清源。《钱注杜诗》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它自觉担起了拓往开来、促进杜诗学发展的职责。第三章,探讨了《钱注杜诗》的成书背景。明清之际,是个“天崩地解”的时代,满清文化的介入冲击着汉人几千年的文明,促使当时的学子不得不反思以往的治学之道。钱谦益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他对前人治学的反思是彻底的。他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继承传统的“风、雅、颂、赋、比、兴”手法,主张“援经及史、由史及诗”,反对“枵腹为诗”。《钱注杜诗》在笺注上“宁略无烦,宁疏无陋”的严谨正是其时时代学术精神的号召和体现。第四章,探讨了《钱注杜诗》的成书及其在后世的流传情况。《钱注杜诗》的体例与以往的注杜本大不相同,它一改李善注《文选》的传统,句中有注,篇末有笺,而其笺的价值又大大超过注。这种特色与《钱注杜诗》的指导思想和宗旨有关。钱谦益本是“爱官人”,但却始陷于浙闱,再扼于阁讼,于清兵叩关之际,又以南明王朝礼部尚书之高职率众屈膝迎降,从而遭世人唾弃,虽于入清后积极投身反清复明之运动,但终不为世人所解,一生坎坷,故而笺注杜诗时,就埋下了以隐语写自传的隐衷。而于此同时,钱谦益博学多才,一生以杜甫为目标,他不满于前人注杜的粗疏,想要还杜诗原貌,故而,笺注杜诗之时,精选底本,广搜群书,详于考证,又开清代版本校勘学之先。《钱注杜诗》的贡献是很大的。然而,清高宗之时,弘历因不满钱谦益之人品,继而迁怒于其书,禁书之祸,钱氏著作位列第一,《钱注杜诗》遭逢灭项之灾,幸亏当时的学者多方努力,冒死藏书,才使《钱注杜诗》得以暗中流传,为杜诗学研究保留了一座宝藏,此章最后一节,彰显后学之致力,对当时的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第五章,探讨了《钱注杜诗》的成就。《钱注杜诗》应时应势而生,出于大家之手,其成就是卓越的。在诗歌审美批评上,它批判了前人在杜诗文艺批评上的谬误,指出杜诗具有三大审美特征,即:铺陈排比之美、飞腾绮丽之美、温柔敦厚之美。应该指出的是,与此同时,钱谦益还指出了杜诗审美观的本质及其对传统的继承和开拓。而在诗歌笺释方法上,钱谦益主张以史证诗,主张对杜甫组诗作整体认识,在还原杜诗原意的基础上,更开清代诗歌诠释学之风,可谓功劳显著。同时,《钱注杜诗》在文献学上同样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它保存佚书,详于地理官制之考释,纠正前人注杜之谬误,勘正史学文献之讹传而补其之不足,不仅促进了杜诗学的长足发展,更开清代地理学、考据学、朴学之凤,实为清初一大著作。《钱注杜诗》之功,不容抹杀。第六章,探讨了《钱注杜诗》的不足。所谓成于斯而败于斯,《钱注杜诗》的指导思想和笺注方式同时也导致了它笺注上的不足。例如,穿凿附会、当注不注、考据不当等。这是不可讳言的。最后一部分,结语。基于前面的探讨,笔者认为,《钱注杜诗》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它在杜诗学乃至整个清代学术界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它的价值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14
第2章 杜诗学的发展及其对《钱注杜诗》的影响  14-21
  2.1 宋以前杜诗在诗界的地位  14-16
  2.2 宋代以后注杜学的发展  16-21
    2.2.1 宋代注杜学的繁荣、宋人注杜的成绩和不足  16-19
    2.2.2 元明时注杜的粗疏  19-20
    2.2.3 钱谦益注杜使注杜学在清代再掀高峰  20-21
第3章 《钱注杜诗》的成书背景  21-36
  3.1 《钱注杜诗》成书的政治背景  21-24
  3.2 《钱注杜诗》成书的学术背景  24-27
  3.3 钱谦益此期的学术思想  27-36
    3.3.1 “返经汲古”的学术主张  27-29
    3.3.2 唐宋兼宗、诗有所本的创作理论  29-32
    3.3.3 “学溯九流,书破万卷”的学术要求  32-36
第4章 《钱注杜诗》的成书及其版本流传  36-57
  4.1 《钱注杜诗》的指导思想和注杜宗旨  36-43
    4.1.1 《钱注杜诗》的指导思想  36-41
    4.1.2 《钱注杜诗》的注杜宗旨  41-43
  4.2 《钱注杜诗》的成书  43-52
    4.2.1 《钱注杜诗》的底本  43-45
    4.2.2 《钱注杜诗》的引书  45-48
    4.2.3 《钱注杜诗》的成书经过  48-52
  4.3 《钱注杜诗》的流传  52-57
第5章 《钱注杜诗》的成就  57-76
  5.1 《钱注杜诗》在诗歌审美批评上的成就  57-61
  5.2 《钱注杜诗》在诗歌笺注方法上的成就  61-68
    5.2.1 “以史证诗”的诗歌诠释法  61-65
    5.2.2 对组诗的篇章结构分析法  65-68
  5.3 《钱注杜诗》在文献学上的成就  68-76
    5.3.1 佚书的保存  69-70
    5.3.2 地理官制的考释  70-72
    5.3.3 对前人注杜的勘正  72-74
    5.3.4 对史学文献的考证  74-76
第6章 《钱注杜诗》的不足  76-78
结语  78-80
参考文献  80-82
致谢  82-83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3

相似论文

  1. 杜甫前期诗歌渐变研究,I207.22
  2. 杜诗的唐末接受,I207.22
  3. 传统解杜与叶嘉莹解杜,I207.22
  4. 杜甫陇右诗的“诗史”意义,I207.22
  5. 论儒道互补视阈下的杜甫与庄学,I207.22
  6. 试论杜甫的放浪狂歌,I207.22
  7. 论杜甫、苏轼题画诗折射出的文化意蕴,I207.22
  8. 杜甫对中庸思想的奉守及其诗论和创作,I207.22
  9. 杜甫诗歌英译的评价之态度系统分析,I046
  10. 杜甫文赋注解研究,I207.22
  11. 唐宋杜诗经典化历程研究,I207.22
  12. 松尾芭蕉自然观的杜甫受容,I313.072
  13. 文章憎命 下笔有神,I207.22
  14. 柳如是及其诗词研究,I207.22
  15. 陈与义诗歌研究,I207.22
  16. 论杜甫的侠义思想,I207.22
  17. 方世举及其《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研究,I207.22
  18. 杜甫七律的诗体学研究,I207.22
  19. 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I207.22
  20. 杜甫草堂园林艺术分析,TU986.1
  21. 杜甫两湖诗研究,I207.2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