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锯齿状二元喷口的气动和红外辐射特性的数值研究

作 者: 罗昕
导 师: 张靖周
学 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 业: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关键词: 二元喷管 突片 遮挡板 强化掺混 红外辐射 数值模拟
分类号: V23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2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圆转矩形非轴对称结构喷管相对于轴对称参考喷管能在较低性能损失的情况下显著降低高温射流的红外辐射信号。同时,若在喷管出口处安装小突片,在高温高速条件下,能加强尾喷流与环境气流的混合,使尾喷流的速度衰竭加快,尾喷流的核心区减短。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在圆转矩形二元喷管的出口处安装三角形小突片,对这种锯齿状出口的喷管的气动特性进行数值计算。在经过对数值模拟过程中湍流模型的计算比较之后,选择标准k ?ε湍流模型对锯齿喷管下游流场进行三维数值计算,获得了温度场、速度场等流场特性。重点分析比较了在不同出口宽高比的喷管出口处,改变突片数量和后倾角度后,流向涡结构、引射系数、总压恢复系数和喷管的推力系数等气动特性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突片产生的流向涡,锯齿喷管可以缩短射流核心区,并以较小的动能和压力损失代价在较短的掺混距离内提高引射系数至31.3%。通过对突片的偏转,使射流垂直冲击突片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锯齿喷管的引射系数达到了33.68%。航空发动机高温热部件和高温排气尾焰是发动机后半球红外辐射的主要来源。针对这一现状,本文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通过在二元喷管的出口处安装下遮挡板,通过基于CFD/IR(计算流体力学/红外辐射)综合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遮挡板对喷管壁面和尾焰的红外辐射强度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单层遮挡板受高温尾焰的加温并不能很好地抑制喷口处的红外辐射强度。而双层遮挡板和有外界环境冷气引射进入的挡板结构有显著的红外抑制效果,红外辐射强度最大分别降低了48.5%和51%。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2
第一章 绪论  12-18
  1.1 选题背景  12-13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7
    1.2.1 二元喷管的研究现状  13-14
    1.2.2 突片结构的研究现状  14-17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7-18
第二章 数值计算方法  18-27
  2.1 控制方程  18
  2.2 湍流模型  18-21
    2.2.1 标准k-ε湍流模型  18-19
    2.2.2 重整化群k-ε湍流模型(RNG k-ε湍流模型)  19-20
    2.2.3 Realizable k- ε湍流模型  20-21
  2.3 喷口处红外辐射强度的计算方法  21-23
  2.4 湍流模型的比较  23-26
    2.4.1 算例1  24-25
    2.4.2 算例2  25-26
  2.5 本章小结  26-27
第三章 装有突片结构的圆转矩形喷管的气动特性  27-58
  3.1 计算模型  27-30
    3.1.1 基准喷管模型  27-28
    3.1.2 计算网格与边界条件  28-29
    3.1.3 网格试验  29-30
  3.2 不同宽高比的二元喷管喷口处的流场分布  30-31
  3.3 锯齿喷管突片个数对气动特性的影响  31-48
    3.3.1 装有少量突片喷管的气动特性研究  31-38
    3.3.2 锯齿喷管的气动特性研究  38-48
  3.4 锯齿喷管突片后倾角度对气动特性的影响  48-54
    3.4.1 后倾角度对宽高比为6.33 的锯齿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  49-53
    3.4.2 后倾角度对宽高比为3.33 的锯齿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  53-54
  3.5 有偏转角的新型突片结构的喷管的气动特性  54-56
    3.5.1 计算模型  54-55
    3.5.2 计算结果与分析  55
    3.5.3 不同落压比对喷管的气动参数的影响  55-56
  3.6 本章小结  56-58
第四章 装有下挡板结构的圆转矩形喷管红外辐射特性的研究  58-69
  4.1 计算模型  58-61
    4.1.1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  58-60
    4.1.2 网格试验  60-61
  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61-67
    4.2.1 喷管下游流场分布  61-62
    4.2.2 CR6 与Flip1 的红外辐射强度比较  62-64
    4.2.3 Flip1-5 与Flip2-5 喷管的红外辐射分布  64-66
    4.2.4 改变两板间距的Flip2 喷管的红外辐射分布  66-67
  4.3 本章小结  67-69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69-72
  5.1 全文总结  69-70
  5.2 下一步研究展望  70-72
参考文献  72-76
致谢  76-77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77

相似论文

  1. LNG系统中工作压力设定依据与换热器正交试验设计,TQ051.5
  2. 高强度钢板冲压件回弹的研究,TG386
  3. 筒形件可控径向加压充液拉深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TG386
  4. 硬质合金与钢连接工艺及机理研究,TG454
  5. 具有非对称端壁的涡轮叶栅气膜冷却数值研究,V231.3
  6. 复杂形体的高速气动对流及耦合换热研究,V215.4
  7. 轨道交通引起周围环境竖向振动的振源特性分析,U211.3
  8. 循环流化床内颗粒聚团的传热特性研究,TK124
  9. 生物质直接再燃的数值模拟,TK16
  10. 670t/h四角切圆锅炉炉内煤粉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TK224.11
  11. 1000MW超超临界褐煤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TK224.11
  12. 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研究,TK173
  13. 周向浓淡旋流燃烧器空气动力场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TK223.23
  14. 中心回燃式燃烧室燃烧特性研究,TK223.21
  15. 迷宫式汽封和薄叶式汽封的数值模拟与对比分析,TK263.2
  16. 空中目标与背景的红外图像仿真技术研究,TP391.41
  17. 三峡库区水环境中营养盐磷分布规律的数值研究,X832
  18. 阀外置式小排量抽油泵的设计及性能仿真分析,TE933.3
  19. 渗流对尾矿坝稳定性影响的分析,TV649
  20. 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研究,P618.13
  21. 果园风送式喷雾机流场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S491

中图分类: > 航空、航天 > 航空 > 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 > 发动机原理 > 热力学、传热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