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CMOS技术的红外接收芯片前端设计及实现
作 者: 贾晓钦
导 师: 张庆中
学 校: 电子科技大学
专 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关键词: 红外遥控系统 红外遥控接收芯片 0.5μm硅栅CMOS技术 电流-电压转换 前置放大器
分类号: TN43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6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从红外遥控的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景考虑,论文对基于0.5μm硅栅CMOS工艺制造的一款中端全集成红外接收芯片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并完成了其前端电路(包括电流—电压转换和前置放大器两部分)与版图设计。首先,通过对红外遥控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红外线的传输方式和环境噪声等内容的了解,明晰了红外接收芯片的工作流程,确定了芯片的整体设计方案和各项设计指标。其次,在满足芯片整体设计前提下,结合光敏检测器件构造了一种变阻结构实现电流—电压转换电路,并采用折叠共源共栅的全差分放大器和电阻、电容构成有源高通滤波器作为前置放大器。在Cadence环境下使用CSMC(上华)0.5μm CMOS mix-signal-Si栅TPDM工艺模型仿真验证以上电路。同时设计完成了它们的版图,总面积在230~*120μm~2左右。芯片整体版图(包括划片道以及测试引脚)在850~*700μm~2左右。最后,对MPW投片返回的芯片分别从电路级别和产品级别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芯片前端正常工作;芯片能在2.5~6V的电压范围内工作;接收角度为±45°;晴天室内接收距离达15米左右,较差于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有较强的抗噪声能力,在变频荧光灯的环境下芯片能正常工作;能避免瞬间输入光电流过大,太阳光直射下芯片仍能有效输出。此芯片的研制能带来较大的经济效应。目前设计中还存有接收距离较近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解决。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绪论 10-19 1.1 遥控技术(Remote Control) 10-11 1.1.1 遥控理论 10-11 1.1.2 发展历史 11 1.2 红外遥控(Infrared Remote Control) 11-14 1.2.1 红外线概述 11-12 1.2.2 红外遥控系统 12-14 1.3 全集成红外接收头 14-18 1.3.1 结构组成 15-16 1.3.2 市场前景 16-17 1.3.3 国内动态 17-18 1.4 课题任务 18-19 第二章 红外线的发射、传输与接收 19-25 2.1 红外线的发射及传输 19-21 2.1.1 半导体发光材料 19 2.1.2 红外线的传输方式 19-20 2.1.3 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20-21 2.2 红外线的接收——红外光电二极管 21-24 2.2.1 工作原理 22 2.2.2 工作模式 22-23 2.2.3 PIN型光电二极管 23-24 2.3 小结 24-25 第三章 红外接收环境中的噪声分析 25-31 3.1 环境背景噪声 25-26 3.2 器件自身的噪声 26-28 3.3 MOSFET中噪声 28-29 3.4 系统噪声参数 29-30 3.5 小结 30-31 第四章 红外接收芯片的设计 31-37 4.1 芯片系统 31 4.2 参考电压电路 31-32 4.3 前端电路 32 4.4 AGC电路、AGC放大器 32-33 4.5 限幅放大器 33 4.6 滤波器 33-34 4.7 积分和比较电路 34 4.8 整形电路 34-35 4.9 静电保护 35-36 4.10 小结 36-37 第五章 前端电路的分析 37-44 5.1 光检测器件 37-39 5.2 设计分析 39-43 5.2.1 跨阻方式 39 5.2.2 噪声信号 39-41 5.2.3 载波信号 41 5.2.4 解决方案 41-42 5.2.5 灵敏度确定 42-43 5.3 小结 43-44 第六章 I-V转换电路的设计 44-55 6.1 具体设计 44-50 6.1.1 PIN工作点的设置 44-46 6.1.2 载波信号的获取 46-47 6.1.3 MOS管的变阻特性 47-48 6.1.4 变阻负载结构 48-50 6.2 仿真验证 50-54 6.3 小结 54-55 第七章 前置放大器的设计 55-66 7.1 重要性 55-56 7.2 实现方案 56-58 7.3 全差分放大器 58-61 7.3.1 指标确定 58-59 7.3.2 指标分析 59-61 7.4 仿真结果 61-65 7.5 小结 65-66 第八章 版图设计 66-71 8.1 工艺介绍 66-67 8.2 版图设计 67-69 8.3 版图布局 69 8.4 版图验证 69-70 8.5 小结 70-71 第九章 红外接收芯片的测试 71-76 9.1 初步测试 71-73 9.1.1 电路板测试 71-73 9.1.2 初步测试结论 73 9.2 产品测试 73-75 9.2.1 产品封装 73-74 9.2.2 测试结果 74-75 9.3 模块测试 75 9.4 小结 75-76 第十章 工作总结与改进方向 76-78 10.1 工作总结 76-77 10.2 改进方向 77-78 致谢 78-79 参考文献 79-81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81
|
相似论文
- 硅麦克风前置放大器设计研究,TN722.71
- 双喷嘴挡板伺服阀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TH137.5
- 基于红外传输技术的答题系统研究,TN919.72
- 基于LabVIEW的光声光谱检测系统的研究,O433.1
- 2.5Gb/sCMOS光接收机前端放大电路的设计,TN851
- 感应式磁力计的传感器及其前置电路的分析和设计,TP212
- MEMS微加速度计读出电路设计,TH824.4
- 微弱离子流检测技术研究,TN152
- 低功耗硅探测器前端读出电路设计与性能分析,TN303
- μ子成像装置信号的前置处理,TL821
- 基于场效应管的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的研究和设计,TN722.3
- 用于高速光互连的光接收机前端放大电路设计,TN851
- 地震数据采集仪器系统理论研究,P631.4
- 基于PSD的高速激光距离传感器的信号检测与处理,TP212
- TEM接收机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TN722
- WSA极紫外成像探测器的研究,TN23
- 光控相控阵雷达中光接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TN957
- 宽带光控相控阵雷达中信号接收与处理技术研究,TN958
- 脑电信号采集方法及其在假肢中应用研究,R318
- 用于FTTH的跨阻抗前置放大器的ASIC设计,TN72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 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 > 半导体集成电路(固体电路) > 场效应型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