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活的记忆

作 者: 杨莹雪
导 师: 郑元者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活的记忆 茶文学 茶史诗 茶传说 茶歌 族群认同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4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茶文学主要包括茶史诗、茶传说、茶歌三个部分,它们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文化记忆的载体之一。本文以比较的视域通观西南少数民族茶文学,选取茶文学文本较为丰富的德昂族、基诺族、藏族、哈尼族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讨茶文学的特征与功能,并着力分析茶史诗、茶传说和茶歌各自在民族文化中的功能。茶文学是关于民族文化的鲜活记忆。首先,无论茶史诗、茶传说,还是茶歌都是通过传诵和歌唱才得以保存,其口头文学的存在样式决定了它的活性,它具有鲜活性、开放性、立体性的特征;第二,茶文学与族群生存方式紧密相连,每一种茶文学都有其演唱和展演的相关场域,一些民族还有特定的仪式与之呼应,它是一种在个体体验中才能充分展开的活文学。茶文学不仅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集体记忆,它们最终以个人记忆的方式得以保存。它们与其他民族文化一起,共同构筑起族群的自我认同意识。茶史诗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一种史诗,并有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对茶史诗来说,生长茶树的茶山是其地理环境,茶叶的交换与贸易是其流传的经济环境,与茶史诗相关的茶事活动(如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茶会、茶礼等)则是它存在的民俗传统,茶史诗特殊的传唱和展演体系则是它得以流传千年的内在动力。茶史诗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茶史诗是指以茶为主题或主线,并反应民族形成和发展艰难历程的长篇叙事诗。这些茶史诗涵盖了该民族的核心历史记忆,其代表性作品《达古达楞格莱标》回答了“德昂人从何而来”这个基本问题。它完整地反映出远古德昂人对自我的身份认知,记录了茶与其族群先祖的血缘联系,表达出德昂历史上的图腾观念,在族群归属认知方面起着非同寻常的凝聚力。广义茶史诗则包括所有与茶有关的民族史诗,茶在其中虽然往往并非主题,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民族的一些历史文化记忆。其中一些茶史诗讲述了茶与本民族的先祖之间较深的渊源,在一定程度上关联着族群信仰,例如基诺族的《女始祖尧白》,它有特定的仪式和展演场域,族群成员在仪式中获得了身份认同。此外,最外层的茶史诗中茶仅仅是史诗的辅助要素,但考察其中与茶相关的部分也为我们观察族群提供了另一视角,涉及到一些族群的知觉和行为。具体而言,不同的茶史诗在不同民族中的凝聚力差异较大。茶传说在民间依靠口口相传流传甚广,茶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只需要将它的核心要素保存延续下去,因此一般说来茶传说都是采用粗线条描人写物。一个民族中有关茶来源的传说往往不止一个,如藏族、德昂族、基诺等族都有多个解释茶源的传说。这是由于较之于茶史诗,茶传说没有固定格式和特殊场域的束缚,也更易于重构。每一次茶传说重构的背后往往暗含着某种明显的意图。同一民族中的不同的茶传说沉淀着不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因素与驳杂的民族信息,能够从侧面反映出民族的变化历程,这是茶传说的显著特点。茶传说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重构,从侧面也反映出人们对原有族群认同的一些心理变化。在茶传说十分丰富的基诺族中,人们对几则茶传说的不同接受情况反映出基诺人在族群认同心理上的坚持与妥协。茶歌完全是个人创造的文学,歌需要以演唱的方式直接抒情达意,每一次演唱都是完全开放的,甚至是一种全新的创作,其鲜活性更强。与茶史诗、茶传说相比,茶歌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茶歌往往有特定的抒情对象,它是真性情的流露,它表达的是私人情感,它与个体经验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茶歌的演唱场合既有开放的时空,也有固定的社交场所,因此茶歌广泛地联系着集体生活。最基本的茶歌主要有采茶歌、敬茶歌、情歌,展唱茶歌的一般性场合主要有茶山和茶会。演唱茶歌是个体抒发情感的一种渠道,也是族群成员增进交流的一种方式,自然而然地培养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正式和非正式茶会往往成为了联系成员的一个纽带,共同经历集体事件从而产生共享的记忆。茶会还发挥着一种焦点的作用,不停地把部族中的成员关联起来,从结构上和情感上都对族群有凝聚作用。

全文目录


目录  2-3
摘要  3-5
Abstract  5-7
引言  7-10
第一章 族群归属的认知功能:茶史诗中的历史记忆  10-32
  一、茶史诗的生存环境和基本特征  10-14
  二、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以《达古达楞格莱标》为例  14-22
    1. 古德昂族群的身份认知  14-17
    2. 图腾观念的统一性作用  17-22
  三、仪式中的身份认同  22-28
  四、族群归属认知功能的三个层次  28-32
第二章 族群认同心理的功能变迁:茶传说的重构与传播  32-42
  一、茶传说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32-34
  二、族群认同的坚持与妥协──以基诺族茶传说为例  34-38
  三、对族群认同心理的间接影响  38-42
第三章 族群成员情感交流的功能载体:茶歌与个体经验  42-55
  一、茶歌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42-47
    1. 采茶歌  43-45
    2. 敬茶歌  45-47
  二、联系族群情感的一种方式──茶歌中的情歌  47-51
  三、创造集体记忆的茶会  51-55
结语  55-57
注释  57-61
参考文献  61-62
后记  62-63

相似论文

  1. 汉藏边缘藏语穆斯林现状研究,C955
  2. 《希伯来圣经》中以色列人“族群认同”的建构,B978
  3. 利益与意义,D633
  4. “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C95
  5. 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G223
  6.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C95
  7. 拉萨藏回族群认同研究,D633.1
  8. 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D618
  9. 文本塑造与族群认同——水滨盘王节传统的建立与恢复,K892
  10. “乱神”与“祖先”——汉苗传说中的蚩尤形象比较,I207.9
  11. 论族群认同和族际交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C912.4
  12. 族群的认同、诠释与重构,C95
  13. 论西藏自治区中学体育课程中族群认同感的构建,G807.0
  14. 新苏北人在上海的文化适应,K295.1
  15. 石柱土家族风物传说的民俗内涵及族群认同功能研究,K892.3
  16. 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C95
  17. 锡都个旧:资源开发与族群认同,C95
  18. 贵州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与族群认同,C95
  19. 汉族居住区内回族学生的族群认同与教育,G750
  20. 蓝靛瑶族的文化认同,C95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