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王安忆的两次乡村回望

作 者: 潘毕君
导 师: 陈方竞
学 校: 汕头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文明冲突 乡村回望 精神危机 精神返乡
分类号: I207.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3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乡村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书写对象,这源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家,及乡村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特征。作家把乡村作为创作对象生发出多种文学形式。就其作品数量、质量及其多变的风格而言,王安忆作为中国当代作家的代表性人物是毋庸质疑的。从知青作家到寻根作家,从海派传人到成熟大家,她总是在不断地否定,不断地超越。这样一个对当今文坛具有极大冲击力的作家,其创作道路的转型和创作重心的转移是很值得归纳总结的。王安忆的两次乡村题材选择,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作家的成长和作家的心理变化,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梳理出王安忆创作风格衍变对中国当代文坛的贡献和启示。王安忆的第一次乡村回望在以《小鲍庄》为代表的带寻根色彩的乡村小说中,乡村只是一个载体,在王安忆的理性烛照下,上面承载了王安忆对“中国经验”的审视和见解;第二次乡村回望时作品则回归到一种“原生态小说”状态,乡村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叙述个体被书写,对乡村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八十年代的“游离”到此时期“迷恋”的变化,表达了作家在两种文明冲突下精神选择。通过八十年代作品和九十年代作品的对比及研究作家创作风格的变化,可以看出以王安忆为代表的现代作家,在八十年代有着追求精神理想的自觉,到九十年代文明转型时期却陷入了彷徨境地。从八十年代的“乡村元小说”向九十年代的“乡村原生态小说”的回归,是作家面对社会、文明困境时对精神归宿渴望的表现,是作家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现代化”取向的怀疑和质疑的表现,同时也是无力也难以正视农村社会现状的一种表现。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7
第一章 前言  7-10
第二章 第一次乡村回望:理性观照下的乡村世界  10-17
  2.1 与乡村的“游离”状态  12-13
  2.2 现代小说技巧的自觉吸纳运用  13-14
  2.3 个性化的语言运用  14-17
第三章 第二次乡村回望:“精神返乡情结”下的一首田园牧歌  17-33
  3.1 寻找  17-25
    3.1.1 审美:精神追求中的乡村牧歌倾向  19-20
    3.1.2 去尽火气露天然——九十年代王安忆乡村小说特点  20-23
    3.1.3 建构精神的乌托邦——从王安忆看中国文人的“民间立场”  23-25
  3.2 失落——两种文明激荡下的迷茫  25-33
    3.2.1 失守的农村  25-27
    3.2.2 两种文明激荡下的迷茫——作家身份和精神危机  27-33
结语  33-35
参考文献  35-37
致谢  37

相似论文

  1. 加缪小说的帝国叙事,I565
  2. 后殖民语境下的J.M.库切小说主题研究,I478
  3.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精神危机,I712
  4. 辛格笔下犹太人的精神生活与精神危机,I712
  5. 论索尔·贝娄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I712
  6. 公务员公共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630.3
  7. 寻求神圣与世俗的平衡,I712
  8. 文明冲突论视角下的文化安全探析及战略思考,G122
  9. 奥斯曼威胁对新教运动的影响,B979.5
  10. “文明冲突”与和谐世界的构建,D61
  11. 精神返乡,I207.42
  12. 西方“文明形态史观”的当代形式,D09
  13. 《我弥留之际》中本得伦家庭的解体,I712.074
  14. 冷战后塞缪尔·亨廷顿国际战略思想研究,D091
  15. 《S·卡尔玛氏的犯罪》中人的“存在”的探求,I313.074
  16. 重返人类精神家园,I561.072
  17. 宗教哲学视角下文明冲突现象研究,B911
  18. 孤独的成长,I712
  19. 文化—交际无形的屏障,I565.074
  20. 旷野中的回音,I206.7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新体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