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1978:转型期的文学生产

作 者: 田方
导 师: 王家平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1978 伤痕 文汇报 文学转折 文学生产
分类号: I206.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0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文革”结束后,社会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文革”意识形态的延续,文学作为维系意识形态的必要工具,依然在“文革”文学的窠臼下裹足不前,从1977年下半年“改革派”重新回到政治舞台到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派”在政治上全面胜利,这期间“改革派”在意识形态领域向“凡是派”发起了强大的挑战,其中文学起到了重大作用,由于两种意识形态剧烈交锋,一批写真实、暴露“文革”阴暗面的文学作品破土而出,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加上此后的文学批评的引导和媒介的大力宣传,成功的将社会舆论引向彻底否定“文革”意识形态的方向,为政治转型,同时也为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减轻政治的束缚,做出了贡献。本学位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1978年的文学生产状况。通过与1979年文学生产状况的对比可以看出1978年是文学转折的关键一年,而这一年的转折又是与政治转折密切相关的,文学通过推动政治的转折实现了自身的转折。《文汇报》对《伤痕》的操作就是当时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这一文学生产行为的具体分析,可以让我们真正回到1978年的文学现场。第二部分是对当时《文汇报》的分析,分析了《文汇报》在政治斗争中的立场和在文学操作方面的具体运作机制。第三部分是对《伤痕》发表过程和改写情况的具体考察,显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第四部分展现了《文汇报》如何通过文学批评的方式引导公众去理解《伤痕》,从而成功地将《伤痕》从一朵破土而出的文学“新花”塑造成了坚定批判文革的意识形态符号的运作工程。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绪论  7-13
第1章 新时期初期的《文汇报》  13-16
  1.1 《文汇报》的立场及在文艺界影响力  13-15
  1.2 文艺部的运作机制  15-16
第2章 《伤痕》的发表  16-25
  2.1 《伤痕》的发表过程  16-23
  2.2 《伤痕》的改动情况  23-25
第3章 围绕《伤痕》所产生的文学批评  25-31
  3.1 保卫“文学新花”  25-29
  3.2 从“文学新花”到“意识形态符号”的飞跃  29-31
结语  31-33
参考文献  33-37
后记  37-38

相似论文

  1. 从文学到革命—丁玲《北斗》、《解放日报》文艺栏时期心态研究,I206.6
  2. 文化政治视域中的文学虚构,I0
  3. 解放初期民营报纸的困境及其出路,G219.29
  4. 人性的反思,J209.2
  5. 马舍雷文学生产理论研究,I565.06
  6. 记忆与变革,J209.2
  7. 记忆与创伤,I206.7
  8.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三十年研究(1978-2008),G239.2-F
  9. 程丛林绘画研究,J205
  10. 伤痕文学叙事模式分析,I206.7
  11. 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手机文学研究,I206.7
  12. 转折时期的文学评奖与“经典”建构,I206.7
  13. 《中国》研究,I206.7
  14. 从文学期刊的演变看市场对文学的影响,I206.6
  15. 历史创伤记忆中的“伤痕文学”,I206.7
  16. 抗战胜利后民间报人的政治倾向与媒介生态环境,G219.29
  17. 少数族裔题材的“伤痕文学”—《民族文学》百期(1981-1989年)考察,I207.9
  18. 新媒介时代中国“青春文学”生产机制透视,I206.7
  19. 试论马舍雷文学生产理论对当代文论的价值与意义,I0
  20. “伤痕—反思”文学中的“迂回”叙事,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