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唐容川《血证论》学术思想研究

作 者: 陈宇谨
导 师: 潘桂娟
学 校: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专 业: 中医基础理论
关键词: 唐容川 血证 病因病机 治则治法
分类号: R2-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2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清末四川著名医家唐容川的《血证论》一书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对该书的学术渊源和学术思想进行阐发,深入发掘唐容川治疗血证的理法方药和独到经验,以增强其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唐容川对医学产生兴趣与其父素体羸弱多病有关。因其父罹患血证,唐容川照各书施治,延请名宿,而收效甚微。数年后,其父因血证而病逝。唐容川痛憾悟道不早,从此专心岐黄,广汲方书,主攻血证。笔者认为《血证论》为中医血证专书和血证诊治之典籍。其理论认识独到,如“阴阳水火气血论”、“男女异同论”、“脉证生死论”、“用药宜忌论”、“本书补救论”等方面均较前人有所创见,学术价值甚高。书中所立“阴阳水火气血论”为《血证论》的主导思想,全面阐述了阴阳水火气血的相互转化机理,指出:“水即化气,火即化血”,且水火气血之间关系密切,所以“水、火、气、血固是对子,然亦互相维系,故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唐容川全面深化了其对人体气血阴阳生理、病理的认识,并最终构建了理法方药较为系统的血证理论和治疗体系。“男女异同论”则明确否定了世俗“男子血贵,女子血贱”之说,这就为其治疗妇人血证奠定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在崩漏、带下、月经诸病等妇科常见病的治疗中尤其得到了体现。唐氏治疗血证十分重视脏腑辨证。在“脏腑病机论”中,阐述了各脏腑的生理病理,他认为治疗杂病和血证宜掌握脏腑,治疗才有法度。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发挥了肺阳、脾阴理论。在诸脏腑之中,他治疗血证突出的特点是,注重调理脾胃、肺及肝的脏腑功能。其他,如“脉证生死论”、“用药宜忌论”中,唐氏首次提出的新颖观点,对血证预后判断指征,以及汗、吐、攻、和等治疗杂病的常用治法,在血证治疗中的特殊应用方法,均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些都为唐氏治疗血证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书中首次将血证诸病分为若干类,即“血上干”、“血下泄”、“血外渗”、“血中瘀”,条理清晰,便于检用;所创治疗血证的基本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反映了临床血证治疗过程的四个不同阶段,体现出作者丰富的治疗血证的经验。此外,在《血证论》第六卷,唐氏还例举了血证中可能出现的痨瘵、咳嗽、发热、厥冷、寒热、出汗、发渴等52种兼证。这些内容,一方面,体现了唐氏治疗血证时气、血、水、火、阴、阳相互转化理论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示了其杂病治疗首重气机的独到经验。唐容川纯熟的用药经验,在血证治疗中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他或采用杂病原方,或原方加减血分用药,灵活多变的处方风格,极大地拓展了常用方剂的使用范围。书中所列方药如小柴胡汤、炙甘草汤、泻心汤等临床常用有效名方,简洁实用,疗效卓著,对当前临床血证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当时的学术通病,唐氏在《血证论》中单列“本书补救论”一节,用以教导后学如何治学。他说朱丹溪书者多用凉药,陈修园书者多用热药,而不善读者就会认为朱丹溪不用热药,陈修园不用凉药,而不明白他们只是补救当时之偏。《血证论》书中多用凉药,唐氏担心读者认为血证不用热药,故专立一篇强调读书需要灵活运用,不能拘泥于字下,临床实践更应“分别阴阳,审证处方”。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1
文献综述  11-14
前言  14-15
正文  15-54
  1 著者生平简介  15-16
  2 《血证论》的版本  16
  3 学术渊源  16-20
    3.1 溯源《内经》  17
    3.2 宗法仲景  17-18
    3.3 撷取各家  18-20
  4 学术思想  20-40
    4.1 从气化角度对阴阳水火气血关系的全面探讨  21-24
      4.1.1 水气互化  21-22
      4.1.2 火能化血  22-23
      4.1.3 水火气血的横向联系  23
      4.1.4 水火气血之治皆在于脾  23-24
    4.2 男女生理差异  24
    4.3 重视藏象理论对于血证治疗的指导作用  24-27
      4.3.1 对肺阳的认识  25-26
      4.3.2 对脾阴的认识  26-27
    4.4 血证的病因病机  27-30
      4.4.1 血随气逆,血上干证  27-28
      4.4.2 血随气泄,血下泄证  28-29
      4.4.3 气火炽盛,迫血妄行,血外渗证  29-30
      4.4.4 瘀血阻络,血行失常,血中瘀证  30
    4.5 血证的治疗  30-39
      4.5.1 治疗原则与特色  30-33
      4.5.2 治血四要法  33-38
      4.5.3 血证的用药宜忌  38-39
    4.6 对血证预后的判断  39-40
  5 临证心得举隅  40-52
    5.1 大黄在血证中的应用  40-43
      5.1.1 大黄的药物性味  40-41
      5.1.2 大黄的应用  41-43
    5.2 妇科证治  43-45
      5.2.1 经血  43-44
      5.2.2 崩带  44-45
    5.3 失血兼证的治疗  45-49
      5.3.1 痨瘵证治  46-47
      5.3.2 发热证治  47-48
      5.3.3 喘息  48-49
    5.4 拓展常用方剂的使用范围  49-52
      5.4.1 小柴胡汤  49-51
      5.4.2 炙甘草汤  51-52
      5.4.3 泻心汤  52
  6 治学特点  52-54
结论  54-57
参考文献  57-60
致谢  60

相似论文

  1. 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医辨证特点分析,R272
  2. 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规律研究,R255.2
  3. 寇辉教授益气化痰活血法论治慢性支气管炎经验浅析,R249
  4. 曲妮妮教授治疗咳嗽临床经验总结,R256.11
  5. 浅谈徐艳玲教授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经验,R249
  6. 头风病的一般情况调查及清心疏肝法治疗头风病的临床研究,R277.7
  7. 视疲劳病因病机研究,R276.7
  8. 《黄帝内经》与帕金森病的关联性研究,R277.7
  9. 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文献研究,R271.9
  10. 基于方证相应学说的《伤寒论》方证整理与因机证治初探,R222
  11. 《内经》汗法理论及应用探讨,R221
  12. 从阳明蓄血论治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R277.7
  13. 青少年近视的病因病机探讨及其多焦渐进镜疗效观察,R276.7
  14. 慢性脑供血不足痰热证的病因病机探讨和临床调研,R277.7
  15.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现代研究,R271.9
  16. 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103例临床分析与病因病机探讨,R259
  17. 失眠症惊悸不安状态量化指标的构建及病因病机研究,R256.23
  18. 解郁清心汤治疗头风病的临床研究,R255
  19. 中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历史认识和组方用药规律研究,R259
  20. 痤疮的现代文献研究,R275
  21. 攻下逐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R28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 > 全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