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成都平原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 者: 张启义
导 师: 邓良基;张世熔
学 校: 四川农业大学
专 业: 土壤学
关键词: Organic carbon Humus carbon Oxidized organic carbon Soil type Parent material Utilization mode Particle composition
分类号: S15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05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法、t检验法、方差分析法和回归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四川成都平原淹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3个水稻土亚类和潮土土类中的潮土亚类耕层(0~20cm)及土体垂直剖面(0~50cm)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特征以及母质、土地利用和土壤颗粒组成对它们的影响。主要结果分述如下:成都平原耕层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22.29±7.2 gkg-1、20.05±7.21 g kg-1和5.72±1.84 g kg-1。4种亚类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潜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潮土>淹育型水稻土,其差异为极显著(P=-0.000);淹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和潮土腐殖质碳含量分别为12.63 g kg-1、18.44g kg-1、30.82 g kg-1和18.31 g kg-1;它们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则依次为3.90 g kg-1、5.56 g kg-1、8.48 g kg-1和4.93 g kg-1。成都平原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在0~50cm垂直剖面上随层次增加均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但4种亚类土壤减少的幅度存在差异。①0~10cm、10~20cm、20~30cm、30~40cm和40~5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极显著差异。除20~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潜育型水稻土>潮土>渗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外,其它层次均是潜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潮土>淹育型水稻土。②4种亚类不同层次土壤腐殖质碳含量均呈极显著差异。除0~10cm、30~40cm土壤腐殖质碳含量为潜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潮土>淹育型水稻土,其它各层腐殖质碳含量均为潜育型水稻土>潮土>渗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③4种亚类不同层次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间也均呈极显著差异。除20~30cm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为潜育型水稻土>潮土>渗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外,其它各层次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为潜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潮土>淹育型水稻土。成都平原灰色冲积物和灰棕冲积物发育土壤的耕层(0~20cm)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0.73±1.13 g kg-1和23.37±5.81g kg-1,且t检验表明二者差异不显著。其土壤腐殖质碳依次为21.65±5.00 g kg-1和17.66±4.22 g kg-1,二者差异显著。两种母质发育土壤耕层易氧化有机碳分别为5.52±1.87 gkg-1和4.89±2.13 gkg-1,二者差异不显著。不同母质形成土壤的有机碳、腐殖质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趋势一致,均为由表层向下层逐渐减少,有机碳在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在30cm以下急剧减少;腐殖质碳在剖面20cm以下急剧减少;易氧化有机碳在10cm以下急剧减少。水田、水旱轮作地和菜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耕层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均为水田>水旱轮作地>菜地。其中,水田、水旱轮作地和菜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6.21 g kg-1、21.67 g kg-1和18.28 g kg-1。它们的腐殖质碳含量依次为22.46 gkg-1、19.10 gkg-1和16.35 gkg-1。其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为6.17 gkg-1、4.91 gkg-1和4.56 gkg-1。方差分析表明,耕层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水田、水旱轮作地和菜地不同层次土壤总有机碳、腐殖质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均为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层次3种有机碳的含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土壤耕层粘粒含量和有机碳含量、腐殖质碳含量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达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17**(n=24)、0.623**(n=24)和0.619**(n=24)。粉粒含量和有机碳含量、腐殖质碳含量达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29**(n=24)、0.539**(n=24);粉粒含量与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线性关系不显著,其相关系数为0.308(n=24)。砂粒含量和有机碳含量、腐殖质碳含量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线性关系均不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11(n=24)、-0.180(n=24)和-0.264(n=24)。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1 绪论  12-20
  1.1 问题提出和选题意义  12-18
    1.2.1 土壤有机碳  13-15
    1.2.2 影响因素研究  15-18
      1.2.2.1 母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15-16
      1.2.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碳的影响  16-17
      1.2.2.3 质地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17-18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20
    1.3.1 研究目标  18
    1.3.2 研究内容  18
    1.3.3 技术路线  18-20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0-23
  2.1 研究区概况  20-21
  2.2 研究方法  21-23
    2.2.1 样品采集  21-22
    2.2.2 样品分析  22
    2.2.3 数据统计分析  22-23
3 成都平原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  23-36
  3.1 土壤有机碳总量特征  23-27
    3.1.1 耕层土壤有机碳总量  23-24
    3.1.2 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  24-27
  3.2 土壤腐殖质碳含量特征  27-31
    3.2.1 耕层土壤腐殖质碳含量  27-28
    3.2.2 土壤腐殖质碳剖面垂直分布特征  28-31
  3.3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特征  31-36
    3.3.1 耕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  31-32
    3.3.2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剖面垂直分布特征  32-36
4 成都平原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分析  36-55
  4.1 土壤母质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6-40
    4.1.1 母质对土壤有机碳总量的影响  36-37
    4.1.2 母质对土壤腐殖质碳含量的影响  37-39
    4.1.3 母质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9-40
  4.2 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40-51
    4.2.1 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总量的影响  40-43
    4.2.2 利用方式对土壤腐殖质碳含量的影响  43-46
    4.2.3 利用方式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46-51
  4.3 颗粒组成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51-55
    4.3.1 颗粒组成对土壤有机碳总量的影响  51-52
    4.3.2 颗粒组成对土壤腐殖质碳含量的影响  52
    4.3.3 颗粒组成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52-55
5 结论和展望  55-58
  5.1 主要结论  55-57
  5.2 展望  57-58
参考文献  58-61
致谢  61

相似论文

  1.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试剂盒的研制,S154.3
  2. 闽江河口芦苇地上不同构件枯落物分解及主要影响因子研究,S154.4
  3. 基于线虫群落分析的转Bt水稻土壤生态风险评价,S154.1
  4. 模拟土壤环境对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S154.3
  5. 土壤酶活测定及土壤微生物总蛋白的提取、纯化与鉴定,S154
  6.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太湖地区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的细菌、真菌多样性研究,S154.3
  7. 三种水生植物生长对土壤性状和根际氮、磷耗竭的影响,S154.4
  8.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S154.3
  9. 关帝山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碳、氮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S154.4
  10. 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微生物碳素循环相关基因多样性研究,S154.3
  11.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S154.3
  12. 降解胺苯磺隆的土壤真菌的分离与鉴定,S154.3
  13. 江西酸性土壤中放线菌的选择性分离及其多样性,S154.3
  14. 甘肃省干旱灌区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马铃薯连作的关系,S154.3
  15. 甘蔗宿根栽培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S154.3
  16. 长期不同施肥对中国东北黑土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与功能的影响,S154.3
  17. 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及多样性研究,S154.3
  18. 沙地主要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及土壤水分动态研究,S154
  19. 陆地藻类在不同土壤基质中的生长以及土壤结皮的研究,S154
  20. 不同种植模式对北疆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态性的影响,S154.36
  21. 天目山土壤产抗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系统发育分析,S154.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