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北京山区小流域经济开发与管理探讨
作 者: 李妍彬
导 师: 田至美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人文地理学
关键词: 小流域 小流域经济开发 小流域管理 北京山区
分类号: S15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08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中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近10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引入,山区小流域治理与经济开发、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战略思想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小流域治理活动的准则。目前,对小流域的研究偏重于综合治理方面,侧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对小流域经济开发与管理的研究较少。只是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典型小流域经济发展有一些案例分析,但把小流域作为一个区域经济系统进行全面研究,仍然不全面。本选题选取北京山区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探索山区小流域的结构、功能及其治理与优化开发措施,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分析。从北京市具体情况来看,山区总面积10418km~2,占全市面积的62%,且多为石质山地,水士流失面积6640km~2,占山区面积的62%,虽经50多年的治理,目前仍有4089km~2的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仍很严重,山区人民生活水平仍不富裕,相对贫困的乡镇全在边远山区。本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选择李家峪小流域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小流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八章:绪论、小流域经济开发的理论基础、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人口分布和居民点布局、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产业链、小流域管理、实证研究(李家峪小流域经济开发方向与途径)、结论。得出的主要成果有:生态环境治理可分为两大类: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居民点调整模式主要有迁移合并模式、内部改造模式、积极发展模式。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主要从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坡改梯经济林果区、平缓坡耕地农业耕作区不同的功能区提出不同的结构调整。为了持续获取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布设综合治理措施,对水土资源及其它再生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主要通过拍卖“四荒”使用权、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治理开发形式促进农民参与小流域管理。
|
全文目录
摘要 7-8 Abstract 8-10 1 绪论 10-2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0-11 1.2 既有研究综述 11-17 1.2.1 国外山区小流域研究综述 11-13 1.2.2 国内山区小流域研究综述 13-15 1.2.3 北京山区相关研究综述 15-17 1.3 研究内容 17-19 1.3.1 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规划 17-18 1.3.2 小流域人口与居民点布局 18 1.3.3 小流域土地利用与农业产业链 18 1.3.4 小流域管理 18-19 1.3.5 小流域开发案例 19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9-21 2 小流域经济开发的理论基础 21-32 2.1 小流域和小流域经济相关概念 21-26 2.1.1 小流域概念、类型及划分 21-22 2.1.2 小流域经济的内涵 22 2.1.3 小流域经济系统 22-26 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6-27 2.2.1 生态经济的内涵 26 2.2.2 生态经济学与小流域 26-27 2.3 外部性理论 27-28 2.3.1 小流域外部性的表现 27 2.3.2 外部性的克服 27-28 2.4 产权经济理论 28-29 2.4.1 产权与交易 28-29 2.4.2 产权经济理论与小流域治理 29 2.5 区域经济学理论和产业经济学理论 29-30 2.6 循环经济理论 30-31 2.7 小流域系统分析 31-32 3 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32-44 3.1 小流域生态系统分析 32-33 3.1.1 小流域生态系统的组成 32 3.1.2 小流域生态系统的功能 32-33 3.2 小流域生态治理规划的含义与意义 33-34 3.3 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34-35 3.3.1 小流域生态治理规划的任务 34 3.3.2 小流域生态治理规划的内容 34-35 3.4 小流域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整治 35-44 3.4.1 北京山区小流域泥石流的分布 35-37 3.4.2 北京山区小流域泥石流的分布规律 37-40 3.4.3 北京山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泥石流的防治与治理 40-44 4 小流域人口分布与居民点布局 44-51 4.1 影响小流域人口发展与分布的因素 44-45 4.1.1 自然资源 44 4.1.2 人口发展与政策 44 4.1.3 技术经济发展水平 44 4.1.4 现有人口基础 44-45 4.1.5 自然灾害 45 4.2 小流域人口和居民点的分布 45-47 4.2.1 小流域人口分布 45-46 4.2.2 村落规模与人均纯收入的关系 46-47 4.3 未来小流域人口发展预测 47-48 4.4 居民点布局没置的初步设想与建议 48-51 4.4.1 小流域居民点整合模式 48-49 4.4.2 小流域居民点用地整理标准 49-50 4.4.3 小流域居民点整理的保障措施 50-51 5 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农业产业链 51-58 5.1 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51-54 5.1.1 耕地利用 52-53 5.1.2 山坡地利用 53-54 5.2 从土地气候生产潜力探讨流域土地利用方向 54-55 5.2.1 土地气候生产潜力计算 54 5.2.2 结果分析 54-55 5.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55-56 5.3.1 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 55 5.3.2 坡改梯经济林果区 55 5.3.3 平缓坡耕地农业耕作区 55-56 5.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56-58 5.4.1 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经济系统内部关联 56 5.4.2 将生态农业系统建设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 56-57 5.4.3 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建立生态产业体系 57-58 6 小流域管理 58-64 6.1 从小流域治理走向小流域管理势所必然 58 6.2 我国小流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8-59 6.2.1 小流域规划监督无力 59 6.2.2 小流域执法力度不强 59 6.2.3 小流域治理速度减缓 59 6.3 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对策 59-60 6.4 MPAP方法在北京山区小流域管理中的运用 60-64 6.4.1 MPAP方法简介 60-62 6.4.2 促进农民参与小流域管理的做法 62-64 7 小流域开发案例:平谷区李家峪小流域 64-75 7.1 李家峪小流域自然概况 64-66 7.2 李家峪小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现状 66-68 7.2.1 基础设施 66-67 7.2.2 土地利用现状 67-68 7.2.3 人口与经济现状 68 7.3 李家峪小流域治理的现状 68-69 7.4 李家峪小流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69-75 7.4.1 小流域治理工程 69-70 7.4.2 道路建设工程 70-71 7.4.3 水利建设工程 71 7.4.4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71-72 7.4.5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72 7.4.6 水土流失和水环境监测 72-73 7.4.7 村民精神文明建设工程 73 7.4.8 李家峪小流域管理 73-75 8 结论 75-77 参考文献 77-80 致谢 80-81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 81
|
相似论文
-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水污染效应评价与预警系统研究,X52
- 侵蚀红壤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肥力质量评价,S158
- 长乐江流域大气氮、磷沉降及其在区域营养物质循环中的贡献,X131.2
- 长三角地区典型稻作流域农田氮平衡及氮负荷研究,S158.3
- 集体化时代吕梁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初探,S157
- 西双版纳勐仑地区不同类型小流域氮流失规律分析,X52
- 干旱对海河流域典型森林土壤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研究,X820.3
- AnnAGNPS模型在四岭水库小流域非点源控制中的应用研究,X52
- 辽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与分配模式研究,X321
-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的应用研究,S157
- 清代淮河流域交通路线的布局与变迁,K249
- 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TV213.4
- 基于SRTM DEM的大中流域地表水文模拟研究,P208
- 玛纳斯河流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响应,Q948
- 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及其创新研究,X321
- 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研究,X321
- 基于流域统一管理的地方政府合作研究,TV213.4
- 当代清江流域土家竹枝词研究,I207.23
- 构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域污染防治机制,X321
- 岗南水库氮磷非点源污染本底值估算研究,X524
- 饶河流域典型徽州传统村镇外部空间形态特征与启示,TU982.2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水土保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