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子宫内膜息肉激素表达水平的研究和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分析

作 者: 王云丽
导 师: 黄向华;李晓冬
学 校: 河北医科大学
专 业: 妇产科学
关键词: 子宫内膜息肉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胰岛素 雌二醇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不孕症 发病率
分类号: R711.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子宫内膜息肉(EP)是妇女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在生育年龄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或不孕,绝经后则表现为不规则出血。EP在不孕妇女中也很常见,但EP与不孕症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EP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传统观念认为EP的发生与炎症有关,另一种观点认为EP是一种良性的子宫内膜肿瘤,与局部组织的激素表达失衡有关。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子宫内膜息肉及其周围内膜中激素表达水平的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的学位论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胰岛素(INS)、雌激素(E2)及其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EP、息肉周围内膜、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从内分泌角度对EP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阐明机制和改善治疗效果提供新的思路。方法:2006年12月2007年10月,选取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门诊的生育年龄EP患者52例为研究组,同期因男性因素或输卵管因素不孕就诊,并经阴道B超及宫腔镜检查除外EP和其他内膜病变的已婚妇女43例为对照组。两组间的年龄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研究对象近3个月内均未用过性激素类药物或接受宫腔手术,无其他恶性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测身高及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1在增殖期留取14例EP患者的EP组织和11例对照妇女的子宫内膜组织,将其制成组织匀浆﹣20℃冻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GF-1的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E2水平,应用t检验(两样本方差不齐时做t’检验)统计数据,所得试验数据以(±s)表示。2留取38例EP患者的EP及息肉周围内膜组织和对照组32例妇女子宫内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IGF-1、IGF-1R、INS、ER和PR的表达情况。所得结果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妇女在年龄上具有可比性(P>0.05),BMI两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织匀浆中IGF-1和E2的水平IGF-1在EP组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EP组与对照组E2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织中IGF-1、IGF-1R、INS、ER及PR的表达EP组息肉及息肉周围内膜各38例,其中增殖期亚组各23例,分泌期亚组各15例;对照组子宫内膜32例,其中增殖期20例,分泌期12例。将它们分期分组进行比较。3.1 IGF-1的表达在增殖期亚组,EP腺体中IGF-1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间质中IGF-1的表达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在分泌期亚组,EP与息肉周围内膜的腺体中IGF-1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间质中IGF-1的表达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2 IGF-1R的表达在增殖期亚组,腺体中IGF-1R的表达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EP间质中IGF-1R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在分泌期亚组,IGF-1R在三者腺体和间质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3 ER的表达在增殖期亚组,ER在三者腺体和间质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分泌期亚组,ER在三者腺体和间质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4 PR的表达在增殖期亚组, PR在三者腺体和间质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分泌期亚组,腺体中PR的表达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EP间质中PR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5 INS的表达在增殖期亚组,EP腺体和间质中INS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息肉周围内膜的间质中INS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分泌期亚组,EP腺体中INS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间质中INS的表达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结:1 IGF-1、IGF-1R、INS在息肉及其周围内膜的腺体和/或间质中的表达减少,可能是EP的生长分化与周围内膜不同步的原因。2取自分泌期息肉的间质中PR的表达过低可能通过削弱孕酮对内膜持续增生的负调控作用而参与了息肉形成的病理过程。3息肉周围内膜中IGF-1、INS的表达减少,提示息肉周围内膜在激素表达及对激素的敏感性等方面有别于正常内膜,子宫内膜局部内分泌环境的改变可能为EP的发病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部分宫腔镜诊治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资料分析目的:通过分析宫腔镜诊治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息肉(EP)的临床资料,探讨EP与不孕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2007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门诊宫腔镜检查或手术的患者452例,分析不孕症患者中合并EP所占的比例及EP在不孕症不同年龄组(≤30岁、3135、>35岁)、不孕症不同病因组(子宫纵隔、输卵管不通、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男性因素、不明原因)的分布情况,探讨EP与不孕症的关系。应用χ2检验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1在接受检查的452例妇女中,不孕症合并EP的发病率为42.6%(58/136),其中原发不孕和继发不孕分别为47.1%(41/87)和34.7%(17/49);非不孕妇女EP的发病率为35.4%(112/316)。不孕妇女EP的发病率比非不孕妇女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不孕妇女EP发病率显著高于继发不孕妇女和非不孕妇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继发不孕妇女EP发病率和非不孕妇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 EP在≤30岁、3135岁和>35岁年龄组的发病率分别为35.9 %、57.5%和38.9%,3135岁组的EP发病率显著高于≤30岁组(P<0.05);3135岁组与>35岁组、≤30岁组与>35岁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子宫纵隔、输卵管不通、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男方因素和不明原因的不孕妇女EP发病率分别为34.4%,41.2%,30.0%,50.0%,75.0%,71.4%,44.4%和63.6%,不明原因的不孕症组EP的发病率与其他病因的不孕症组EP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其余各组与无相应病因的不孕妇女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结:1 EP在原发不孕妇女的发病率增高,是不孕的病因之一。2 EP的发病率与不孕妇女的年龄有关,3135岁是高发年龄段。3 EP在不同病因的不孕妇女中发病率不同,EP与不明原因的不孕有密切关系。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10
英文摘要  10-17
研究论文 子宫内膜息肉激素表达水平的研究和不孕症并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分析  17-61
  引言  17-18
  第一部分 子宫内膜息肉及其周围内膜中激素表达水平的研究  18-48
    前言  18-19
    材料与方法  19-24
    结果  24-28
    附图  28-32
    附表  32-38
    讨论  38-45
    小结  45-46
    参考文献  46-48
  第二部分 宫腔镜诊治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资料分析  48-60
    前言  48
    材料与方法  48-50
    结果  50-53
    附图  53-55
    附表  55-57
    讨论  57-59
    小结  59
    参考文献  59-60
  结论  60-61
综述 子宫内膜息肉病因学及易患因素研究进展  61-75
致谢  75-76
个人简历  76

相似论文

  1.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研究与分析,R657.4
  2. 648例胃癌回顾性分析,R735.2
  3. 铁矿工人尘肺队列研究,R135.2
  4. 1958-2008年包头市东河区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R181.8
  5. 北京市西城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策略分析,R181.3
  6. 腺样体切除术与少年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相关分析,R765.9
  7. 庄浪县蛋鸡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制应用研究,S858.31
  8. 辽宁省抚顺顺城地区老年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R544.1
  9. 辽宁阜新农村地区高血压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R544.1
  10. 老年妇科肿瘤临床分析,R737.3
  1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消化道疾病胃镜检查的3年回顾性分析,R57
  12. 中国癌症发病率预测统计方法研究,R73-31
  13. 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南京部分医院门诊临床发病情况及干预性治疗研究,R694
  14. 唐海县1995~2006年恶性肿瘤流行趋势分析,R73-31
  15. 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R735.2
  16. 外科监护室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R654
  17. 上海市卢湾区50年麻疹流行状况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R181.3
  18. 大庆某综合医院的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研究,R197.3
  19. 葡萄卷叶病的鉴定及脱毒技术研究,S436.631
  20.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医疗气象服务软件开发,TP18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妇产科学 > 妇科学 > 不育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