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自拟止痛膏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 者: 简文静
导 师: 陈高峰
学 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内科学
关键词: 自拟止痛膏 癌性疼痛 疗效观察
分类号: R27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背景:癌性疼痛(简称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最难忍受的症状之一它从心理、生理、精神等多个方面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镇痛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措施之一。WHO已将癌痛的有效治疗作为癌症综合规划中四项重点之一。三阶梯止痛虽是国际公认的癌痛治疗方法,但仍未能理想地控制所有的癌痛。并且阿片类药物有成瘾性、耐受性等不良反应。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医药在癌痛治疗中的作用已得到认可。作为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外治法与西药比较,止痛具有疗效可靠,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且无成瘾性和戒断性等优点,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课题将从临床角度,通过观察自拟止痛膏对癌痛病人的止痛效果,为中药外敷法止癌痛提供一个临床实践的数据。中药外敷可能是控制癌痛的有效手段,是今后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痛的发展方向之一。研究方法:采用临床研究的方法,以前瞻性的随机对照法进行临床研究,设立样本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中止临床试验标准。观察住院病例60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止痛药,中度疼痛(4-6分):曲马多缓释片(100mg/片),一次1片,Q12H,连服10天;重度疼痛(7-10分):硫酸吗啡控释片(30mg/片),个体化原则,每天记录用药量,连服10天;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辅予外用自拟止痛膏,共10天。记录治疗前后的疼痛观察、产生爆发痛的次数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并进行统计处理。研究结果: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平均总疗效比较,自拟止痛膏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X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拟止痛膏组显效率70%,对照组显效率33.3%,两组显效率比较,经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对改善疼痛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于显著效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气机郁滞型、血瘀毒结型、两者混合型总有效率分别为:26.7%、23.3%、46.7%,对照组三种分型总有效率分别26.6%、20%、36.7%。两者混合型组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自拟止痛膏对于气滞血瘀型的癌痛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止痛作用甚至还可能优于对照组。爆发痛次数比较:治疗前,两组爆发痛出现次数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自拟止痛膏组治疗前后爆发痛出现的次数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使用曲马多平均次数比较,经t检验,亦得出同样结果。说明自拟止痛膏配合西药治疗能有效减少爆发痛次数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自拟止痛膏组、对照组生活质量治疗前后比较,经t检验,P分别<0.01和<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积分。两组前后积分差值经t检验, 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差异。这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对疼痛改善的差异,治疗组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的改善较对照组仍有提高。研究结论:自拟止痛膏外敷能有效控制癌痛,减少爆发痛发生次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可作为临床上治疗治疗癌痛的手段之一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引言  10-12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2-24
  1.1 中医对癌痛的认识  12-15
    1.1.1 中医病名  12
    1.1.2 中医病因病机  12-13
    1.1.3 中医治则治法  13-15
  1.2 西医对癌痛认识及治疗  15-19
    1.2.1 西医对癌痛机理、原因、分类及诊断步骤的研究  15-16
    1.2.2 西医对癌症疼痛治疗研究  16-19
  1.3 研究方法的选择  19-24
    1.3.1 中药外敷研究进展  19-20
    1.3.2 中药外敷止痛的理论渊源  20
    1.3.3 中医外治止痛机理探讨  20-21
    1.3.4 止痛疗效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的选择  21-22
    1.3.5 生活质量评分的选择  22-24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4-28
  2.1 临床资料  24-25
    2.1.1 病例来源  24
    2.1.2 诊断依据  24
    2.1.3 纳入病例标准  24-25
    2.1.4 排除病例标准  25
    2.1.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25
  2.2 研究方法  25-27
    2.2.1 合格病例入选  25
    2.2.2 治疗分组  25
    2.2.3 治疗方法  25-26
    2.2.4 临床观察指标及标准  26-27
  2.3 不良反应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机制等方面观察  27
  2.4 意外情况处理  27
  2.5 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  27-28
第三部分 临床资料分析  28-31
  3.1 可比性研究  28-30
    3.1.1 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28
    3.1.2 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28-29
    3.1.3 患者卡氏评分分布比较  29
    3.1.4 患者疾病分布比较  29
    3.1.5 患者中医证型比较  29-30
    3.1.6 患者疼痛程度分级比较  30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总分比较  30
  3.3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标比较  30-31
第四部分 治疗结果  31-35
  4.1 两组患者疼痛治疗疗效比较  31-32
    4.1.1 两组患者疼痛治疗平均总疗效比较  31
    4.1.2 两组患者不同证型疼痛治疗平均总疗效比较  31-32
    4.1.3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爆发痛出现平均次数及使用曲马多平均次数  32
  4.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积分疗效比较  32-33
  4.3 安全性分析  33-35
第五部分 分析和讨论  35-39
  5.1 一般情况分析  35
  5.2 研究结果分析  35-36
  5.3 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痛的中西医理论机制探讨  36-37
    5.3.1 中医理论探讨  36-37
    5.3.2 西医作用机理  37
  5.4 自拟止痛膏治疗癌痛的中药药理分析  37-38
  5.5 体会  38-39
结语  39-40
参考文献  40-42
附录  42-48
  临床疼痛疗效观察表(一)  42
  疼痛评分标准  42-43
  药物不良事件记录表(二)  43-44
  生活质量评分量表(三)  44
  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标准  44-45
  检验结果前后观察表(四)  45-46
  附件1:疗效标准  46
  附件2:卡氏评分标准  46
  卡氏评分标准  46-47
  附表3 常用止痛药与口服吗啡的剂量折算  47
  附表4 多瑞吉常用剂量与口服吗啡的剂量换算  47-48
附图  48-49
致谢  49

相似论文

  1. 益气化瘀方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临床疗效观察,R277.5
  2. 麻杏石甘汤治疗早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R272
  3. 基于期刊文献探讨癌性疼痛组方用药规律,R730.52
  4. 密骨葆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实验和临床研究,R285
  5. 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和机理探讨,R244.9
  6. 癌痛贴治疗癌性疼痛的实验和临床研究,R730.5
  7. 大黄巴豆不同配比的药理研究及其对猪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S858.28
  8. 复方蟾酥散外敷治疗中度癌痛的临床研究,R730.52
  9. 魏莲贴穴位贴敷治疗癌痛的临床观察,R273
  10. 穴位埋线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法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研究,R730.5
  11. 中医外治癌性疼痛疗效评价与思辨,R273
  12. 婴幼儿喘息的中医证治探讨和临床疗效观察,R259
  13. 葛丹地黄汤治疗肾精亏虚型耳鸣的临床疗效观察,R276.1
  14. 中药五号栓治疗宫颈糜烂湿热下注证临床观察,R271.9
  15.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R687.3
  16. 复方清肝化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R259
  17. 健脾补肾祛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研究,R259
  18. 穴位埋线治疗肥胖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临床观察,R246.1
  19. 养血消风汤治疗慢性血虚风燥型荨麻疹的临床观察,R275
  20. 苍虎麦冬甘草颗粒剂治疗阴虚夹积证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观察,R272
  21. 养血祛风法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的临床观察,R27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肿瘤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