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明清及民国时期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绿洲化荒漠化时空过程研究

作 者: 石亮
导 师: 颉耀文
学 校: 兰州大学
专 业: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 明清及民国时期 干旱区 黑河流域 绿洲化与荒漠化时空过程
分类号: X17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73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干旱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严酷和脆弱的地区之一,区内的陆表过程突出地表现为绿洲化与荒漠化。在人类活动加剧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绿洲化受阻、荒漠化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退化日益严重。为充分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开展绿洲化荒漠化时空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响应的研究。历史时期绿洲化荒漠化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从较长尺度理解人类活动的影响,对于全面了解现代过程及其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明清及民国时期绿洲化荒漠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方法,在遥感影像的基础上,定量地重建了这一时期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绿洲的范围和面积,分析了古绿洲开发与荒漠化的时空过程。主要结论包括如下几点:1.明朝占领黑河流域初期就开始了对这一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人工绿洲规模迅速扩大,此后人工绿洲规模开始逐渐萎缩;嘉靖至万历年间,明朝政府重整屯田,人工绿洲规模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2.清朝时期,大规模的荒漠化和绿洲化交替进行:清朝前、后两个时期,受到战争等因素的影响,黑河流域发生了大规模的荒漠化;清朝中期大规模的绿洲开发,又使得绿洲规模迅速扩展,并超过了明朝时期的最大规模;金塔等地区在这一时期得到大规模开发。3.民国时期绿洲在清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绿洲规模迅速扩大。民国初期发生的人工绿洲规模缩减,由于经历时间较短,没有造成大规模的荒漠化。4.黑河流域绿洲分布较为分散,同时大部分的绿洲集中在黑河、北大河等几条河流附近地区;黑河以北(东)地区受到沙漠和山地等的影响,绿洲规模较小;绿洲的扩展主要发生在黑河以南(西)地区。5.黑河流域人工绿洲整体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加的,其中民国时期绿洲规模最大,清代中期次之,清代初期规模最小;大规模绿洲化主要发生在明代前期、清代中期和民国时期,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清初和清末两个时期。6.影响绿洲变化的主要人文因素有政治军事形势、土地开发政策和人口数量。其中,政治军事形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绿洲的扩展与萎缩,在局势稳定的时期,土地开发政策直接影响到绿洲的变化,人口数量也是绿洲开发重要的限制性因素。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绪论  11-20
  1.1 选题与研究意义  11-13
    1.1.1 选题背景  11
    1.1.2 研究意义  11-1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8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3-17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7-18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  18-20
    1.3.1 研究目标  18
    1.3.2 研究内容  18
    1.3.3 论文组织  18-20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0-35
  2.1 研究区概况  20-24
    2.1.1 自然概况  21-22
    2.1.2 人文概况  22-24
  2.2 研究方法  24-26
    2.2.1 研究方法与流程  24-25
    2.2.2 研究时段划分  25-26
    2.2.3 研究平台  26
  2.3 文献资料研究  26-29
  2.4 遥感影像处理  29-31
    2.4.1 影像资料  30
    2.4.2 影像处理  30-31
  2.5 影像解译  31-33
    2.5.1 解译方法  31
    2.5.2 解泽标志的建立  31-33
    2.5.3 影像解译  33
  2.6 现代绿洲覆盖条件下古绿洲的识别  33-35
第三章 明代以前的绿洲开发与荒漠化  35-43
  3.1 绿洲开发概况  35-37
    3.1.1 先秦时期  35
    3.1.2 两汉时期  35-36
    3.1.3 魏晋南北朝时期  36
    3.1.4 隋唐时期  36-37
    3.1.5 五代夏元时期  37
  3.2 荒漠化概况  37-43
    3.2.1 古城遗迹  37-41
    3.2.2 历史时期荒漠化区域  41-43
第四章 明代绿洲与荒漠空间分布的重建  43-61
  4.1 明朝前期绿洲与荒漠空间分布的重建  43-52
    4.1.1 政治军事形势  43-44
    4.1.2 土地开发措施  44-46
    4.1.3 古代居民点的演变  46-47
    4.1.4 土地开发  47-52
  4.2 明朝后期绿洲与荒漠空间分布的重建  52-61
    4.2.1 政治军事形势  52-54
    4.2.2 土地开发  54-61
第五章 清代绿洲与荒漠空间分布的重建  61-73
  5.1 清朝前期绿洲与荒漠空间分布的重建  61-63
    5.1.1 政治军事形势  61-62
    5.1.2 土地开发措施  62
    5.1.3 土地开发  62-63
  5.2 清朝中期期绿洲与荒漠空间分布的重建  63-70
    5.2.1 政治军事形势  63
    5.2.2 土地开发措施  63-64
    5.2.3 土地开发  64-70
  5.3 清朝后期绿洲与荒漠空间分布的重建  70-73
    5.3.1 政治军事形势  70-71
    5.3.2 土地开发措施  71
    5.3.3 土地开发  71-73
第六章 民国时期绿洲与荒漠空间分布的重建  73-81
  6.1 政治军事形势  73-74
  6.2 土地开发措施  74
  6.3 士地开发概况  74-81
第七章 绿洲化与荒漠化的时空过程  81-87
  7.1 绿洲范围的变化  81-85
  7.2 绿洲面积的变化  85
  7.3 变化成因分析  85-87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7-89
  8.1 结论  87-88
  8.2 展望  88-89
参考文献  89-93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93
攻读硕士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93-94
致谢  94

相似论文

  1. 干旱区成龄枣树不同灌溉方式下耗水特性研究,S665.1
  2. 秸秆覆盖对关中地区冬小麦生态效应综合研究,S512.11
  3.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雪面蒸发—凝结试验研究,P426
  4. 干旱区绿洲红枣根系调控与水肥量化研究,S665.1
  5. 绿洲农田表层掺砂、覆砂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S152.7
  6. 新疆天池自然保护区产流产沙试验研究,S157
  7. 山西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主要生态树种耗水特性研究,S718.4
  8. 干旱区绿洲棉田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S154
  9. 干旱区水文生态与生态需水量研究,X171
  10. 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大豆滴灌水肥耦合效应试验研究,S565.1
  11. 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玉米沟灌技术模式的试验研究,S513
  12.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优势种水分利用多样性特征,S792.27
  13.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多年生柠条林平茬效应研究,S793.3
  14. 渭—库绿洲土壤电导率反演模型研究,S156.4
  15. 干旱区生态工业园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X22
  16. 基于生态环境用水的黑河中游水资源模拟优化配置研究,TV213.4
  17. 黄土干旱区公路绿化用复合材料的研究,S731.8
  18. 有机培肥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生长的影响,S141
  19.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刺槐林退化特征及改造效果评价,S792.27
  20. 三水(集水、保水、供水)造林技术集成应用效果的研究,S725
  21. 密度对黑龙江西部旱区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鉴定效果的影响,S565.1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