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公众人物隐私权研究

作 者: 罗晓竹
导 师: 陈开琦
学 校: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专 业: 法学
关键词: 公众人物 隐私权 制度构建
分类号: D9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1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隐私权公众人物的概念最先均起源于美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隐私权成为了当今法律实务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因为在信息时代,对隐私权的保护变得越来越困难,特别是公众人物的隐私。隐私权是公民所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其内容包括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保密。公众人物因其地位、职位、身份的特殊性,必然对自己的隐私权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渡,但是出于公共利益原则对公众人物隐私权所作限制,不能成为无限满足人类窥探欲或对商业利益追逐而对公众人物隐私权肆意践踏的借口。由于公众对公众人物隐私有强烈的窥探欲,公众人物的隐私一再被新闻媒体出于追逐商业利益的而曝光。由此而产生的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受到侵害而引起的诉讼在不断增加,世界上不少法治先进的国家都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来完善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对于隐私权的保护非常杂乱,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是散布于各种部门法之中,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作为隐私权保护的分支,公众人物的隐私保护更为薄弱,但是现实生活中对于公众人物的隐私的保护却更为迫切。如何在满足公众知情权及其他合理兴趣和保护公众人物隐私之间寻求平衡,是司法实务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难题。因此,笔者在导师指导下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希望在借鉴外国法和已有学术理论基础上,提出新的有益于司法实践的观点。本文通过几个案例的介绍,说明了我国对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没有尽到应有的保护,应该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进行重新思考。首先介绍了隐私的来源以及相关的概念,隐私权的各种学说以及隐私权的特征,然后通过对公众人物的特征和分类进行分析,对公众人物的概念作出了一定的界定。通过两大法系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的和我国现存的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分析,并针对我国现有制度的不足提出相关立法构想,以便于为今后构建和完善健全的公众人物隐私权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第一章 引言  7-10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8
  1.2 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综述  8-9
    1.2.1 法律条文类  8
    1.2.2 论文著述类  8-9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9-10
第二章 隐私的产生及概念  10-12
  2.1 隐私的产生  10-11
  2.2 隐私的概念  11-12
第三章 隐私权的相关概念  12-16
  3.1 隐私权的概念  12-13
  3.2 隐私权的主体  13-14
    3.2.1 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不能作为隐私权的主体  13
    3.2.2 隐私权的主体不应该包括死者  13-14
  3.3 隐私权的特征  14-16
    3.3.1 隐私权是一种完全的精神性权利  14
    3.3.2 隐私权是独立的人格权  14-15
    3.3.3 隐私权的支配性  15-16
第四章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16-21
  4.1 公众人物隐私权概述  16
  4.2 公众人物的概念和范围  16-19
    4.2.1 公众人物的概念  16-17
    4.2.2 公众人物的范围  17-19
  4.3 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特点  19-21
    4.3.1 与公众兴趣的冲突  19-20
    4.3.2 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  20
    4.3.3 与公众人物自身利益的冲突  20-21
第五章 限制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21-29
  5.1 限制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理论基础及评析  21-25
    5.1.1 公众合理兴趣原则  21-22
    5.1.2 公共利益原则  22-23
    5.1.3 利益衡量分析原则  23-24
    5.1.4 事业相关原则  24-25
  5.2 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限制的方法  25-29
    5.2.1 政治性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限制  25-27
    5.2.2 社会性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限制  27-29
第六章 各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相关保护  29-34
  6.1 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比较法研究  29-32
    6.1.1 美国法律的保护  29-30
    6.1.2 英国法律的保护  30
    6.1.3 法国法律的保护  30-31
    6.1.4 德国的法律保护  31-32
  6.2 评价与启示  32-34
    6.2.1 保护方式  32
    6.2.2 保护不平衡  32-34
第七章 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构想  34-39
  7.1 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立法现状  34-35
  7.2 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35-36
  7.3 完善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立法建议  36-39
    7.3.1 采用直接的保护方式  36-37
    7.3.2 健全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37
    7.3.3 尽快制定完善专门法  37
    7.3.4 加强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37-39
结论  39-40
参考文献  40-42
致谢  42-43
个人简历  43

相似论文

  1.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X36
  2. Web2.0下的网络隐私权与个人数据保护研究,G350
  3. 信息技术变革对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的影响,G252
  4. 透析“人肉搜索”中的隐私权保护,D923
  5. 论网络个人信息隐私权的法律保护,D923
  6. 论我国行政公诉制度的构建,D925.3
  7. 金融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923
  8. 论我国法院诉前委托调解机制的构建,D925.1
  9. 网络环境中隐私权的法律保护,D923
  10. 公众人物隐私权问题研究,D923
  11. 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D922.68;F842.6
  12. 关于互联网实名制的法律问题思考,F49
  13. 论刑事和解,D925.2
  14. 消费者权益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923.8
  15. 自由心证制度研究,D915.13
  16. 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925.2
  17. 劳动者隐私权问题研究,D922.5
  18. 生态文明视野下林业行政执法体制研究,F326.2
  19. 论“法庭之友”制度之引入,D997
  20. 论审查起诉环节刑事和解制度,D925.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法学各部门 > 民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