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研究

作 者: 张建荣
导 师: 李景春
学 校: 燕山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科尔伯格 道德教育 道德哲学 道德心理学 道德实践 新科尔伯格理论
分类号: G41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3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他开创了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领域一个研究与改革的崭新时代。追寻科尔伯格的研究理路,整体梳理其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的德育改革有可资借鉴之用。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错误地把科尔伯格根据道德判断的结构不同所划分的道德发展心理模型视为他研究的全部内容。但是当我们把科尔伯格的理论放在其构建和实践民主社会的背景下,就会发现其理论是一个包括哲学、心理学和实践观点在内的复杂体系。在哲学观方面,他提出了元伦理学假设和规范伦理学假设;心理学思想方面,构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模型;德育实践方面,对德育目的、德育对象、德育策略等都有精辟地论述。对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进行体系性的概括时,确实发现其存在着某些错误与不完善之处。如,对普遍主义假设和硬阶段模式的质疑,德育内容的缺失等等。但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所蕴涵的则是更多的科学、合理之处。并且当前一些学者的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地对其进行修正与补充,使这一体系始终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学校德育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此时,正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本着“洋为中用”的思想,结合我国学校德育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力图在对科尔伯格的理论研究中获得启迪。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导论  10-16
  0.1 课题研究意义  10-11
  0.2 相关文献综述  11-14
  0.3 课题研究方法  14-16
第1章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形成  16-28
  1.1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时代背景  16-17
  1.2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思想渊源  17-25
    1.2.1 受西方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  18-21
    1.2.2 对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的继承  21-22
    1.2.3 对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批判吸收  22-23
    1.2.4 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弘扬  23-25
  1.3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25-27
    1.3.1 理论雏形期  25-26
    1.3.2 理论巅峰期  26
    1.3.3 理论修正期  26-27
  1.4 本章小结  27-28
第2章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28-50
  2.1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哲学观点  28-35
    2.1.1 对传统道德教育哲学的扬弃  28-31
    2.1.2 元伦理学假设  31-33
    2.1.3 规范伦理学的公正首要性假设  33-35
  2.2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心理学观点  35-40
    2.2.1 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划分的依据  35-36
    2.2.2 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  36-37
    2.2.3 道德发展的制约因素  37-40
  2.3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实践观点  40-49
    2.3.1 发展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40-41
    2.3.2 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  41-46
    2.3.3 道德氛围和隐性课程  46-48
    2.3.4 强调主体性的德育对象观  48-49
  2.4 本章小结  49-50
第3章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评价与启迪  50-76
  3.1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评价  50-67
    3.1.1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合理性  50-54
    3.1.2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存在问题与质疑  54-62
    3.1.3 新科氏道德教育理论的若干修正  62-67
  3.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7-70
    3.2.1 德育目标偏离实际  67-69
    3.2.2 德育途径的单一化  69
    3.2.3 德育氛围营造的缺失  69-70
  3.3 科氏及新科氏理论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迪  70-75
    3.3.1 以促进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为主要目的  71-72
    3.3.2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德育的基本原则  72-73
    3.3.3 提高德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73-74
    3.3.4 以道德认知为主兼顾道德素质的整体培养  74-75
  3.4 本章小结  75-76
结论  76-78
参考文献  78-8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81-82
致谢  82-83
作者简介  83

相似论文

  1.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2. 江泽民职业道德思想与医药类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3. 常家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其当代启示,D648
  4. 当代国际非政府组织伦理观念及道德实践研究,B82-05
  5. 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研究,G641
  6. 科尔伯格的“团体公正法”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G641
  7. 大学生社区道德教育,G641
  8. 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D648
  9. 中美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G641
  10. 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研究,B82-059
  11. 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B516.31
  12. 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F233
  13. 从梁实秋的道德实践和文学实践中探析其文化理想,I206.6
  14. 论李贽的独立人格精神及其当代价值,B82
  15. 美国新品格教育对我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启示,D432.62
  16.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641
  17. 基于博弈论的认知无线电频谱分配算法研究,TN925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思想道德状况的研究,D422.6
  19. 论当前我国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D422.6
  20.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研究,G641
  21.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B8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德育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