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试论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政策演变

作 者: 肖洪
导 师: 宿丰林
学 校: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专 业: 世界史
关键词: 七七事变 苏联 不干涉政策 援华政策
分类号: K264;K26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及随后发动的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不仪使中华民族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之中,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各国政府迅速作出了相应的反应,中国的重要邻邦苏联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十年间,对华政策的更迭更是值得我们去探究。“九一八事变”发生前,苏、中、日三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国民党右派反苏反共气焰嚣张,加上中东路事件,中苏关系在这一时期落入低谷,最终发展到双方断交。而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严峻的事实使得中苏两国政府认识到,两国共同面对的最大威胁是日本帝国主义,迫于现实压力,中苏两国又重新复交。而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不仅仅就是为了侵略中国,实际上是把中国东北作为反苏战争的桥头堡,进一步北进苏联,但由于自身实力有限,日本不敢轻易冒犯苏联,因此在远东就形成了苏日相互对峙的局面。在这种远东国际背景下,苏联政府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对华政策发生了从不干涉到援华抗日的演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在这一阶段苏联对华实行了不干涉政策。原因有四点:其一,从当时苏联的情况来看,实行不干涉政策是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需要;其二,“九一八”事变还没有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利益;其三,当时苏联的国力不强,特别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极其缓慢,这就直接影响到苏联的远东防务,远东地区又是苏联极为敏感的地区,这一地区战争因素的任何增长都将对苏联形成威胁。此外,我们还不应忽略一个事实,即苏联当时是凯洛格非战公约的参加国。鉴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苏联对华政策主要采取中立的不干涉政策就不足为奇了。究其不干涉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源就在其自身的民族利己主义,即出于自身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力图为其赢得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不干涉政策是苏联进行国际斗争的一种策略,是为了避免卷入与日本的冲突,不干涉政策的实质是一种妥协,是为了避免激化与日本的矛盾。同时,我们必须指出,不干涉政策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步步深入,最终爆发了“七七事变”,这一事变不仅引发了中国全民族的抗战,也使得苏联对华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在这一阶段苏联对华实行了援华抗日政策,即由不干涉开始转向旗帜鲜明地谴责、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并积极援助中国抗击日本的侵略,给予了中国大量积极的、有效的援助,其中包括道义支持、贷款援助、物资援助、派遣军事顾问和志愿人员、提供技术援助等等。苏联在这一阶段给中国的多方面援助,不仅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侵略气焰,而且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深入分析苏联在此阶段实行援华政策的原因,可以看到,这是因为日本对中国的大举进攻,已严重威胁到苏联的现实安全,苏联的中立政策并不能达到阻止日军挑衅、避免苏日矛盾的目的。日本还在朝鲜集结兵力,制定作战计划,企图和欧洲反苏政治力量联合夹击苏联引起正式性决战。在这种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形势下,苏联实行援华政策是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采取援华政策,是为了牵制、削弱日本,防止战争扩大,阻止日军北进,避免苏日战争爆发。利用中国的抗战拖住和消耗日本的实力,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尽量拖延苏日战争的爆发,这才是苏联的特殊考虑。近几年来,有关如何评价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众多学者一直争论不休。笔者认为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评价,应以1937年“七七事变”为界。“七七事变”以前苏联对华实行不干涉政策,是消极的,应予否定。苏联没有处理好实行不干涉政策过程中的利益关系,没有把握好对日本妥协的度,在客观上使得日本得寸进尺,放手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而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实行的援华政策,是积极的,应予肯定。苏联积极而有效地援助中国抗战,增强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实力和信心。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是在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它的对华援助,曾经极大地鼓舞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并且加速了我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这种援助从主观上说,是出于苏联自身的战略需要,从客观上说,它既支持了弱小民族和革命战争,同时也为苏联赢得了战略主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援助是双向性的,不应该笼统地将苏方的援助视为“无私”的单方面给予。对此,我们既不应回避,更不能文过饰非,应还其应有的历史方位,这才是对苏联对华政策较为公正、合理的评价。

全文目录


中文内容摘要  4-7
外文内容摘要  7-9
第1章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苏与苏日关系  9-16
  1.1 "九一八"事变前的中苏关系(1926年至1931年)——两国交恶、中苏断交  9-11
  1.2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初期(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的中苏关系——恢复关系、两国复交  11-13
  1.3 20世纪30年代初的苏日关系——相互提防、双方对峙  13-16
第2章 1931—1937年苏联对日本侵华的不干涉政策  16-25
  2.1 苏联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  16-18
  2.2 苏联实行不干涉政策的原因  18-22
  2.3 对苏联不干涉政策的评价  22-25
第3章 1937—1941年苏联的援华抗日政策  25-34
  3.1 "七七事变"后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声援  25-27
  3.2 苏联援华抗日政策的实施  27-33
    3.2.1 贷款与物资援助  27-29
    3.2.2 派遣军事顾问和志愿人员  29-31
    3.2.3 技术援助  31-32
    3.2.4 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帮助  32-33
  3.3 苏联援华抗日政策的几点辨析  33-34
第4章 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华政策的历史评价  34-37
注释  37-41
参考文献  41-44

相似论文

  1.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油气工业的发展及其影响,F416.22
  2. 苏联专家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始末,G649.2
  3. 苏联、共产国际与北伐战争(1926-1927),K262;D231
  4. 1923年蒋介石的苏联之行及其影响,D829.512
  5. 美国从越南和苏联从阿富汗撤军问题比较,K153
  6. 王蒙视野中的苏俄形象,I206.7
  7. 论中国当代文学生成中的“苏联影响”,I206.7
  8. 邓小平对苏联经济模式的理论突破,F091.93
  9. 刑事立案监督机制研究,D925.2
  10. 抗战胜利后苏联延缓撤兵问题的国民政府因素研究,K266
  11. 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共对美国政策的演变,D231
  12. 1935-1941年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发展,D231
  13. 论苏联对联邦德国的缓和外交,K512
  14. 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关系探析(1939-1945),K512.54
  15. 操控理论视角下的新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I046
  16. 1921-1935年中共早期对外政策研究,D231
  17. 论近代“中朝”关系的演变(1840-1881),K312.4
  18. 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K512.5
  19. 改革开放以来高中历史教材中世界史体系的演变分析,G633.51
  20. 中国抗战文学中的苏联形象研究,I206.6
  21. 19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运动评述,K27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