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西方文学中“父与子”主题比较研究

作 者: 张姝
导 师: 崔新京
学 校: 辽宁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父与子”主题 父辈 子辈 比较研究
分类号: I1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1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父与子”的主题在中西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父亲”这一称呼所代表的不仅是在家庭内部的角色与身份,而是表明了一种社会权力,一种法与秩序,一种力量与权威。“父与子”的关系不仅是家族内部的单纯的亲缘关系,更延伸为社会不同代际的差异所显示出的当时社会的矛盾。“父与子”的主题在中西文学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深化,审父、寻父、弑父等主题相继在文学中出现。本论文拟以比较文学理论为支撑,以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研究方法为依据,对中西文学中“父与子”进行探索,探究中西文学中“父与子”主题书写的异同,并进一步挖掘形成这种异同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深层次原因。全文分为以下部分:一、绪论。提出中西文学中“父与子”主题所呈现的父与子关系模式,既表现了不同的特征,又具有趋同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并且指出了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思路及方法。二、中西文学中的“父与子”主题历史发展比较。首先定义了本文所研究的“父与子”主题的定义,限定了研究的范围。然后展开“父与子”主题历史发展的比较追溯。通过对中西早期、近代和当代文学中“父与子”主题的比较研究,以及主题的发展基础和外在环境来阐述中西“父与子”主题的异同。三、中西文学中父辈形象比较。通过将中西文学文本中父亲所呈现的不同形态,将父亲分成“丑恶型”、“顽固性”、“替代型”的“丑父”模式和“非亲生父亲”、“现实生存层面”的“理想之父”模式两大类来进行比较,分析出不同的父亲形态在中西不同语境中的不同阐述,揭示出这种异同的内涵。四、中西子辈形象之比较。通过子辈被“压抑”型和“反抗”型的比较来研究中西的子辈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民族传习中对父权的接受程度以及对父权的反抗程度,来展示中西子辈的不同价值追求,进而探究其不同的成因。五、中西文学中“父与子”主题社会内涵比较。通过东西社会文化语境的差异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来分析中西文学“父与子”主题异同的的原因。六、结语。探究了中西“父与子”主题突出的原因,并指出“父与子”主题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即子对父的叛逆表明子观照自身、追求自我的需要,子和父之间的竞争性,子代表的新兴力量对父代表的陈旧统治的颠覆,子取代父的新旧生命更替和社会的更迭。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绪论  9-11
1 中西方文学中“父与子”主题历史发展比较  11-20
  1.1 “父与子”主题定义  11-12
  1.2 中西方文学中“父与子”主题溯源比较  12-20
    1.2.1 中西方早期文学中“父与子”主题比较  12-14
    1.2.2 中西方近现代文学中“父与子”主题比较  14-17
    1.2.3 中西方当代文学中“父与子”主题比较  17-20
2 中西方文学中父辈形象比较  20-32
  2.1 中西方文学中“丑父型”父辈比较  20-27
    2.1.1 中西方文学中丑恶型父辈比较  20-21
    2.1.2 中西方文学中顽固型父辈比较  21-23
    2.1.3 中西方文学中“替代型”父辈比较  23-27
  2.2 中西方文学中“理想之父”比较  27-32
    2.2.1 中西方文学中非亲生父亲的“理想之父”比较  27-29
    2.2.2 中西方文学中现实生存层面的“理想之父”比较  29-32
3 中西方文学中子辈形象之比较  32-40
  3.1 中西方文学中子辈被“压抑”形象之比较  32-35
    3.1.1 中西方文学中被动型被“压抑”子辈  32-33
    3.1.2 中西方文学中自觉型被“压抑”子辈  33
    3.1.3 中西方文学中隐藏型被“压抑”子辈  33-35
  3.2 中西方文学中子辈“反抗”形象之比较  35-40
    3.2.1 中西方文学中审父型子辈比较  35-37
    3.2.2 中西方文学中弑父型子辈比较  37-40
4 中西方文学中“父与子”主题社会内涵比较  40-44
  4.1 中西方社会文化语境的差异  40-41
  4.2 中西方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  41-44
结束语  44-46
参考文献  46-47
致谢  47-4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8-49

相似论文

  1.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的研究,G807.4
  2.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3. 中国大陆与台湾专业体育院校体操类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G831
  4. 数字时代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倾向比较研究,G258.6
  5. 艺术体操教学中三种直观教学法的比较研究,G834
  6. 新时期我国东西部农民分化比较研究,D663.2
  7. 人教版、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比较研究,G633.3
  8. 英国和美国公务员录用制度比较研究,D756.1
  9. 中英两国中学历史课史料教学比较研究,G633.51
  10. 现行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助学系统的比较研究,G633.3
  11. 全自动视野检查中正常策略和快速策略的比较研究,R775
  12. 汉语和日语中的同形字比较研究,H36
  13. 张季鸾与托马斯·巴恩斯新闻思想比较研究,G210
  14. 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问题比较研究,F272.92
  15. 老子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思想比较研究,B038
  16.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比较研究,D231
  17. 论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D923.2
  18. 两种经济体制下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64
  19. 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比较研究,D261.3
  20. 优选论框架下英日核心音节结构的比较研究,H3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世界文学 > 作品评论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