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后期延安诗歌的创作研究

作 者: 刘彩虹
导 师: 张立群
学 校: 辽宁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延安文学 后期延安诗歌 创作研究 “延安”意象
分类号: I207.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40年代后半叶是一个黑暗即将退却、黎明为期不远的时期。无论是解放区的诗人为明朗的白昼而高歌,还是国民党统治区的诗人为凄冷的寒夜而低吟,诗人们从正反两方面唱响的诗歌主调都是对祖国黎明的呼唤,诗人们高奏的都是激情澎湃的爱国主义篇章。40年代诗歌以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与时代特征,呈现出多元化的写作风貌和复杂化的历史构成。无论是流派还是个人的写作角度,无论是大众化还是个性化的写作风格,都使得诗歌在发展进程上,呈现出对于自身的不断超越与探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已成为衡量诗歌的重要标准。同时,后期延安诗歌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也展现出了它对于当代诗歌发展不可泯灭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后期延安诗歌复杂化的角度去探寻延安诗歌的历史构成,并由此去探究后期延安诗歌观念的本质,最终观照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概况。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后期延安诗歌的历史转向”,阐述了在当时复杂的延安文艺体制下后期延安诗歌的历史转向,包括诗歌在当时那种独特的社会背景与时代特征下的形成过程即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诗歌此时在中国的文坛上所呈现出来的新的转型、新的特点和新的情思。第二章“延安文艺体制下的新创作”,直接将问题指向诗人们的文本创作,在此探究了后期延安诗歌体制下的新创作,具体包括诗歌创作上形式的大众化、语言的大众化及这“一时兴起”的大众化对古往今来中国非文化遗产的深远影响。第三章“创作心态与个性的转变”,从大众化的另一面即个性化来阐述,这里将涉及到两位诗人即何其芳和艾青,他们二人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前后,心理上及文风上的复杂变化。第四章“走向当代的诗歌”,主要对延安文学体制的自然解散状况进行具体的解说,这部分将借用“延安”意象的转变来影射体制分裂的原委,并在论文的结尾部分观照到当代诗歌对后期延安诗歌的继承。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绪论  9-14
  0.1 四十年代视野中的延安诗歌  9-10
  0.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后期延安诗歌  10-12
  0.3 本文研究范围与方法  12-14
1 后期延安诗歌的历史转向  14-23
  1.1 历史的转型  15-18
    1.1.1 文学创作的“趋向转变”  16-17
    1.1.2 创作主体的“理念更新”  17-18
  1.2 时代的构成  18-21
    1.2.1 战斗的史诗  18-20
    1.2.2 群众的代言  20-21
  1.3 别样的情思  21-23
2 延安文艺体制下的新创作  23-28
  2.1 形式的大众化传播  23-25
  2.2 语言的大众化流行  25
  2.3 从非文化遗产再看大众化  25-28
3 个性化的转变  28-38
  3.1 何其芳:挥别浑厚深沉,迈向乐观明快  28-33
    3.1.1 挥别过去与翘首延安  29-30
    3.1.2 心灵呈现的“夜歌”  30-32
    3.1.3 后期延安道路的转向  32-33
  3.2 艾青:拜别忧郁伤感,迎接欢快喜悦  33-38
    3.2.1 初到延安与“漫谈风波”  34-35
    3.2.2 个人与时代关系的繁复性  35-36
    3.2.3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转变  36-38
4 走向当代的诗歌  38-44
  4.1 延安诗歌的“自然”分裂  39-40
  4.2 “延安”意象的转换  40-43
    4.2.1 土地意象:从灰暗阴沉到明朗轻快  40-42
    4.2.2 太阳意象:从渺茫失望到豁达欢畅  42-43
  4.3 延安诗歌的当代继承  43-44
结束语  44-45
参考文献  45-47
致谢  47-4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8-49

相似论文

  1. 中国当代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研究,J705
  2. 中国新时期西部散文创作研究,I207.6
  3. 新时期中国大陆生态文学创作研究,I206.7
  4. 孙樵散文研究,I207.6
  5. 水印之我趣,J217
  6. 时代背景下的赛会体育馆创作研究,TU245.2
  7. 丁玲散文与延安文学思潮,I206.6
  8. 夏克热木·胡达依别尔德及其创作研究,I207.9
  9. 试论当代书法中的篆书创作,J292.4
  10. 数字声响的交互环境,J619
  11. 韩愈幕府创作研究,I206.2
  12. 吴梅村戏曲创作研究,I207.3
  13. 通俗文艺领衔,I206.7
  14. 米·布尔加科夫及其小说思想研究,I512.4
  15. 延安文学体制与作家的创作转向,I206.6
  16. 唐顺之的文学理论与诗文创作研究,I206.2
  17. 常书鸿艺术思想与创作研究,J205
  18. 形式和内容的再探索,J206
  19.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研究,I207.34
  20. 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主流文学的现代性分析,I206.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新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