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清代甘肃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

作 者: 刘维
导 师: 王社教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历史地理学
关键词: 清代 甘肃黄土高原 土地资源 土地制度 农业技术
分类号: F30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00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探讨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和土地制度的关系。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清代土地数量、质量和类型、土地制度以及农业技术选择的认识,分析说明了土地制度、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农业技术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要受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的制约,从而揭示出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人地关系。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甘肃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基础。首先,从自然地理范围和行政区划两方面,对本文的研究区域作一界定,并对该区清代行政建置的变化作了说明;其次,从地貌、土质、气候等方面,阐述了本区土地利用的自然地理条件,并简要分析了这种条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第二部分论述甘肃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类型。本文采用以纳税亩为单位的土地统计数字,来反映耕地数量变化的趋势,通过列表统计,可以得知,本区清代的土地数量具有阶段性特征:清初,土地数量较少,时至乾嘉时期,这一数字达到高峰值,再到同治年间,土地出现骤减的现象,后来在经济恢复政策的引导下,光绪时期又有所回升。然后,对人口与土地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嘉庆末年该区的人口和耕地数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人稠地狭的矛盾极为突出;光绪时期的土地数和人口数均有所下降,但人均耕地数较高,表现出地旷人稀的特征。之后,分阶段讨论了致使土地数量增加的主导因素——垦荒政策。此外,本节内容还涉及了土地类型的问题,分别从土地所有权和征税标准两种分类依据,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对本区土地制度的特点予以分析。土地制度包括的内容很多,本文主要选取了土地所有权制、永佃制以及耕作制度三个方面。土地占有关系的调整,使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得以发展,从而刺激了土地买卖关系的发展,但受其土地资源特性的限制,本区土地买卖的发展相对迟缓,土地交易形式也较为传统。清初的垦荒政策,刺激了永佃制的发展,使得永佃权在本区得以承认,对佃农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在清代的甘肃黄土高原地区并非普遍现象,而且当地农民获得永佃权的方式以垦荒为主,较为单一。有关耕作制度的特点,本文是从作物构成和复种制度两个方面说明的,由于水热条件的限制,本区农作物以传统的粮食作物为主,而且农作物的生长期往往较长,因此在正常年份,大都是一年一熟。第四部分论述了本区清代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清代中期,该地出现了人稠地狭的矛盾,再加上土地质量较差的现实,要解决口粮不足的问题,唯有依靠农业技术的改进,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而实现粮食增产的目标。由于该区雨泽稀少、土质易旱,所以出现了撞田法、砂田法的土地利用方式,以此来补给口粮,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弊端,因此要深入解决人地矛盾,还须依靠水利技术的提高,于是引灌渠道得以兴修,水车也进一步得到了推广,这大大改善了本区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使得水浇地的面积得以扩大。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绪论  9-13
一、甘肃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基础  13-19
  (一) 清代甘肃黄土高原行政区划的变动  13-14
  (二) 甘肃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自然地理条件  14-19
    1、山地居多,宜农土地较少  14-16
    2、雨泽稀少,以雨养农业为主  16-17
    3、气候灾害多,农业收成不稳定  17-19
二、清代甘肃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管理  19-33
  (一) 官府册报的土地数量  19-26
    1、清代甘肃黄土高原人口、田亩数字评析  19-20
    2、耕地数量的变化  20-24
    3、人口与土地结构情况分析  24-26
  (二) 招民垦荒政策的推行  26-33
    1、清前期宽租招垦政策的起步  26-27
    2、清中期移民屯垦政策的实施  27-28
    3、同治末年到光绪时期垦荒复业政策的推行  28-33
三、清代甘肃黄土高原的土地制度  33-47
  (一) 土地所有权制  33-37
    1、土地占有关系的调整—官田民田化  33-34
    2、土地买卖  34-37
  (二) 永佃权的出现及其与佃农生活的关系  37-38
  (三) 土地耕作制度  38-47
    1、作物构成  38-42
    2、复种制度概况  42-44
    3、改进耕作方式,推广作物新品种  44-47
四、清代甘肃黄土高原的农业技术  47-55
  (一) 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  47-50
    1、频繁发生的旱灾  47-48
    2、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方式  48-50
  (二)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50-55
    1、水车的应用及推广  50-52
    2、水利灌溉渠道的修建  52-55
总结  55-59
参考文献  59-63
致谢  63-65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5

相似论文

  1. 中国政府惠农政策实证研究,D422.6
  2. 清代医家治疗虚劳(白血病相关病症)用药规律的研究,R255.5
  3.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F301
  4. 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F301
  5. 吉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F301
  6. 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增收作用的研究,F323.3
  7. 完善城市土地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研究,F293.31
  8. 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F321.1
  9. 土地资源稀缺对城市化进程的增长阻力分析,F299.2
  10. 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配置分析,F301
  11. 技术进步与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F327
  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预警研究,F301
  13. 永州市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X321
  14. 清代法律公布制度的局限与革新,D926
  15. 土地犯罪立法研究,D924.3
  16. 不完全市场、土地制度与城市化,F299.2
  17.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土地资源整合利用研究,F301
  18. 农村承包经营用地流转问题研究,F321.1
  19.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研究,F127;F224
  20. 常德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F301
  21. 河北清代音乐史考略,J607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理论 > 土地经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