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唐末五代宫廷音乐与辽承唐乐的研究
作 者: 刘晓燕
导 师: 陈克秀
学 校: 温州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唐乐 五代 辽契丹 宫廷音乐 李存勖
分类号: J6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是对唐末五代宫廷音乐,与辽承唐乐的研究。五代,是我国继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历史大动荡时期,而就这一时期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来说,由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逐渐走向衰落,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则逐渐兴起;五代,就是这两种中国古代音乐形态转变的一个过渡期。凋敝的唐代宫廷歌舞伎乐,在五代也曾有过短暂的恢复,即所谓后唐庄宗朝宫廷音乐发展中短暂的“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为辽承唐乐,创造了条件。就此意义而言,五代还是上承隋唐,下启金、元的承接时期。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五代时期宫廷音乐的面貌和辽承唐乐的概况,揭示了五代在中国古代音乐转型期的意义,和对唐代宫廷音乐传绪的重要历史作用;第一章“唐末宫廷音乐概况”是对唐朝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之后,唐宫廷音乐的简要的回顾与阐述,说明唐代宫廷音乐对后世的影响;第二章“五代宫廷音乐”,是按照宫廷音乐机构和当时音乐种类,对五代宫廷音乐所作的认识与分析,五代宫廷音乐尽管在规模和质量上不能与盛唐时期相比,但作为盛唐宫廷音乐之余响,仍还是相当可观的,总结五代宫廷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中的两个意义;第三章“后唐庄宗朝宫廷音乐的中兴”,首先考证了后唐之所以能保存部分唐宫廷音乐文化,是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论述了后唐庄宗朝宫廷音乐的发展。第四章“辽对唐音乐文化的承继”,认识、研究辽对唐宫廷音乐文化的承继,根据辽承唐乐的线索,论述五代中后唐、后晋对唐乐传承的重要作用,通过以上论述,中国古代音乐型态,经五代而转型;唐乐经五代而最终花开辽、宋两家。
|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绪论 10-17 §1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10-13 §2 研究现状 13-15 §3 研究方法 15-17 第一章 唐末宫廷音乐概况 17-23 §1 安史之乱对唐代宫廷音乐的破坏及唐肃宗对宫廷音乐的重建 17-20 1.1.1 宫廷歌舞伎乐规模被逐步缩小 17-19 1.1.2 唐肃宗朝对雅乐的重建 19-20 §2 黄巢起义对唐代宫廷音乐的破坏及唐昭宗对宫廷音乐的重建 20-22 1.2.1 宫廷歌舞伎乐流失严重 20-21 1.2.2 唐昭宗朝殷盈孙制作雅乐 21-22 §3 歌舞伎乐国力所限,宫廷雅乐政治需求 22-23 第二章 五代宫廷音乐 23-31 §1 大动荡、小安定局面下的五代宫廷音乐 23-24 §2 五代音乐官署 24-25 2.2.1 太常机构 24-25 2.2.2 教坊 25 §3 五代宫廷音乐类别 25-29 2.3.1 郊庙乐 25-27 2.3.2 宴享乐 27-28 2.3.3 散乐 28 2.3.4 歌舞乐 28-29 2.3.5 俳优 29 §4 五代宫廷音乐的历史地位 29-31 第三章 后唐庄宗朝宫廷音乐的中兴 31-36 §1 后唐时期宫廷音乐文化的“黄金时代”及唐乐传承 31-33 §2 爱好俳优的“李天下” 33-36 第四章 辽对唐音乐文化的承继 36-43 §1 五代后晋继承和传播唐乐 36-37 4.1.1 继承唐乐 36-37 4.1.2 后晋对唐乐的恢复工作 37 §2 后晋送乐于辽 37-41 4.2.1 辽承接唐乐的历史背景 37-38 4.2.2 唐乐入辽 38-41 §3 传承唐乐花开两枝 41-43 结语 43-44 参考文献 44-47 致谢 47-4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8
|
相似论文
- 唐、五代藩镇孔目官研究,K242
- 红土地上的追梦人,J905
- 对历史与现实的人文关怀,J905
- 五代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及影响,D923
- 唐末五代道教思想的社会历史观研究,B958
- 五代科举制度研究,D691.3
- 唐末五代入辽汉人群体研究,K246.1
- 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祈雨活动研究,K207
- 陈凯歌电影美学初探,J905
- 《新编五代史平话》程度副词研究,H141
- 五代乡情诗研究,I207.22
- 宋代宫廷音乐机构设置研究,J609.2
- 唐五代宋初敦煌寺院四时节俗,K870.6
- 唐末五代江西经济开发,K243
- 王闽灭亡原因探究,K243
- 建国后三代导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电影改编,J905
- 论唐宋梅花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I207.23
- 五代刑事法律制度变化及其影响,D924
- 吴、南唐文职幕府研究,K243
- 唐代宫廷音乐与道教音乐综合比较研究,J609.2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理论 > 音乐史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