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立法过程中的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研究

作 者: 王莹
导 师: 李余华
学 校: 华东交通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立法 立法模式 利益表达 利益整合 机制
分类号: D920.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54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利益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不同的群体和个人因为身份、职业、所处环境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利益需求,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孜孜不倦追求利益的历史。然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多样性的利益需求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是每个社会统治阶级应尽的职责,也是社会发展的必须。立法肩负着整合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重任,这是由立法的实质决定的。任何立法,只要是为了达成某种目标,解决一定问题,都会涉及立法的价值问题,亦或是立法的本质问题。立法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体的需要而诞生的,在法制社会中,社会中的各种利益矛盾,需要立法的协调,立法实际上就是一个实现立法价值,平衡利益需要,解决利益矛盾的过程。通过立法,利益与正义公平得以统一,法治的目的得以实现。立法作为统治阶级或利益集团意志的表达,经历准备、法案到法、完善这几个阶段后实现其保证利益表达顺畅、选择和分配利益、保障利益实现的功能。可以说,在法制社会中,法就像一根指挥棒和一座导航塔,是统治阶级治理社会、实现政权稳定的工具。在一个发达的法治社会中,法就是社会控制最终有效的工具,是建设政治民主社会的基石。在现代民主立法的过程中,不同利益个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和程序,有序地参与立法过程,不同利益群体、不同阶层代表得以充分表达各自的利益需求,其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立法模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各种利益群体利益表达与利益整合的实现。中外立法模式在遵循人类一般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存有差异。从立法主体和权限、立法监督、公民参与立法途径等方面对中外立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立法模式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影响了我国立法过程中利益表达与利益整合功能的发挥。而西方发达国家在立法模式中的一些成功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建构我国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是对立法实质和我国立法模式进行探讨后的理论和实践出路,也是实现我国社会和谐的根本。建构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党、政府、公众等各群体与个人的共同参与。立足我国实际,正视我国立法的不足,以我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主线,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构建适应我国实践需要的立法模式。转型时期我国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之建构不仅要从宏观上改善利益表达的各种环境,更要从微观方面着手。一方面,要确立科学的立法原则,尽快解决我国立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这是构建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顺畅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因为充分的利益表达是构建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的前提。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绪论  10-15
  1.1 研究的意义  10-11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13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1-13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3-15
第二章 立法的本质  15-25
  2.1 立法的主体需要  15-20
    2.1.1 立法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体的需要  15-16
    2.1.2 立法主体的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  16-20
  2.2 立法的客观功能  20-25
    2.2.1 立法的实质  20-21
    2.2.2 立法的作用  21-25
第三章 中外立法模式研究  25-34
  3.1 国外立法模式  25-27
    3.1.1 以议会或国会为主要立法主体  25-26
    3.1.2 三权分立模式下的立法权限划分  26
    3.1.3 以议会、普通法院、专门机构监督为典型代表的监督制度  26-27
    3.1.4 公众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  27
  3.2 国内立法模式  27-31
    3.2.1 我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7-29
    3.2.2 两级多层次统一的立法主体和权限  29-30
    3.2.3 立法监督制度  30
    3.2.4 公民参与立法的途径  30-31
  3.3 我国立法模式存在的几个问题  31-34
    3.3.1 立法权限方面的问题  31-32
    3.3.2 立法监督方面的问题  32
    3.3.3 公民参与立法方面的问题  32-34
第四章 立法过程中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之建构  34-44
  4.1 改善利益表达的各种环境  35-37
    4.1.1 确保利益主体平等的经济地位  35-36
    4.1.2 加强对公民的法制宣传和教育  36
    4.1.3 提高利益主体的表达意识和素质  36-37
  4.2 确立科学立法的原则  37-39
    4.2.1 坚持科学的立法方法  37-38
    4.2.2 消除立法万能的观念  38-39
    4.2.3 立法中注重实质公平  39
  4.3 建构完善的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  39-44
    4.3.1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9-41
    4.3.2 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41
    4.3.3 完善信访制度  41-42
    4.3.4 完善听证制度  42-43
    4.3.5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43-44
结束语  44-45
参考文献  45-49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作品  49-50
致谢  50

相似论文

  1.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2.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3. 高端容错计算系统高可靠监控子系统的研究和设计,TP311.52
  4. 当代广告舆论化现象研究,G206
  5. 无线传感器网络组播路由协议研究,TN929.5
  6. 新生代农民工激励机制研究,F272.92
  7. 山东省高校科研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G644
  8. 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研究,D922.68
  9. 面向服务的多主体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
  10. 中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研究,D630
  11.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践和展望,X38
  12. NaHCO3在杨树溃疡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S763.7
  13. 基于SOA的Portal定制系统的优化与实现,TP311.5
  14. 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网络通信机制的研究,TP393.02
  15.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的鉴定与初步研究,S513
  16.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7. 服务型政府决策机制初探,D035
  18. 公共部门中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探研,F272.92
  19.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的社区影响研究,D422.6
  20. 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状况研究,G522.3
  21. 小学与社区德育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G62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