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渗厚油层油藏注气开发实验研究

作 者: 王东
导 师: 赵明国
学 校: 大庆石油学院
专 业: 油气田开发工程
关键词: 高渗 厚油层 水气交替注入 注气开发 室内实验
分类号: TE357.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25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主力油田的主力油层大部分属于厚油层,主要采用注水开发。由于厚油层的储层岩性和物性上差异比较大,导致储层层内和平面的非均质性较强,在重力分异的作用下,目前的注水开发模式很容易造成水窜,底部水洗,顶部驱油效率低,层内矛盾突出,油田采收率比较低,目前的工艺还很难解决一整套大厚层水驱波及效率低的难题。根据国内外调研资料,美国加州Buena Vista油田、大庆油田实行水气交替注入能解决油层底部水洗,水驱效率低的问题,水气交替注入提高了水驱采收率。但是对于高渗厚油层,注气开发能否提高最终采收率还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针对此问题,我们查阅厚油层的相关资料,制作人造岩心模拟储层,采用平面模型模拟基础井网(五点法),配制模拟油,先后进行了长岩心和平面模型水驱油、天然气驱油、水气交替驱油室内实验,以及三种驱替方式的驱油后饱和度分布实验等。对比不同驱替方式下的驱油效果,并对驱替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及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最终选择最优的驱动方式和注入参数。通过实验结果可知,对于高渗厚油层油藏,水驱波及系数低,天然气驱采收率低,气体突破快,采用水气交替驱采收率高,水、气突破慢,含水率、生产气油比上升速度慢,而且水气交替驱时机越早,驱油效果越好。三种驱油方式对比,注水开发优于注气开发,水气交替驱采收率高于单独水驱和气驱,这主要是由于水气交替注入后,在油层中形成了油、气、水三相流动,增加了水的流动阻力,从而减少了层间(内)矛盾,改善了吸入剖面,增加了吸入厚度。同时由于注入气的重力分异作用,驱扫了顶部的剩余油。水气交替驱合理的气水比应为1:1,段塞为0.02PV。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创新点摘要  7-10
前言  10-12
第一章 概述  12-20
  1.1 国内外注气开发研究状况  12-15
    1.1.1 国外技术研究状况  12-13
    1.1.2 国内技术研究现状  13-15
  1.2 注气开发基本条件  15-17
    1.2.1 油田地质结构  15
    1.2.2 含油岩石的储集性质  15-16
    1.2.3 油藏流体的性质  16-17
    1.2.4 油藏压力  17
    1.2.5 气源问题  17
  1.3 厚油层水驱特点及高含水期增油措施  17-20
    1.3.1 厚油层水驱特点  17-18
    1.3.2 厚油层高含水期增油措施  18-20
第二章 水驱油实验  20-24
  2.1 水驱油实验  20-22
    2.1.1 实验条件  20
    2.1.2 实验过程  20
    2.1.3 水驱油实验结果  20-22
  2.2 水驱后流体饱和度分布实验  22-23
    2.2.1 实验条件和过程  22-23
    2.2.2 实验结果  23
  2.3 小结  23-24
第三章 天然气驱油实验  24-33
  3.1 天然气驱油机理  24-26
    3.1.1 混相驱油机理  24-25
    3.1.2 非混相驱油机理  25-26
  3.2 天然气驱地层油物性参数的变化  26-28
    3.2.1 实验仪器  26
    3.2.2 配制模拟油  26
    3.2.3 气驱后地层油物性参数的测定  26
    3.2.4 注气后地层油物性参数变化规律  26-28
  3.3 天然气驱油实验  28-31
    3.3.1 实验条件及过程  28-29
    3.3.2 天然气驱油实验结果  29-31
  3.4 气驱后流体饱和度分布实验  31-32
    3.4.1 实验条件及过程  31
    3.4.2 实验结果  31-32
  3.5 小结  32-33
第四章 气水交替驱油实验  33-49
  4.1 气水交替注入驱油机理  33-35
    4.1.1 驱油机理  33
    4.1.2 水气交替的非混相驱替机理  33-34
    4.1.3 水气交替注入后油气水的纵向分布特征  34-35
  4.2 气水交替驱油实验  35-46
    4.2.1 实验条件及过程  35-36
    4.2.2 实验结果  36-46
  4.3 水气交替驱后流体饱和度分布实验  46-47
    4.3.1 实验条件及过程  46
    4.3.2 实验结果  46-47
  4.4 水气交替驱影响因素分析  47-48
  4.5 小结  48-49
第五章 平面模型驱油实验  49-56
  5.1 实验条件及过程  49-50
  5.2 实验结果  50-55
    5.2.1 平面模型水驱油实验结果  50-51
    5.2.2 平面模型气驱油实验结果  51-53
    5.2.3 平面模型水气交替驱油实验结果  53-55
  5.3 小结  55-56
结论  56-57
参考文献  57-60
发表文章目录  60-61
致谢  61-62
详细摘要  62-69

相似论文

  1. 三江平原两种湿地土壤冻融驱动的水分表聚效应实验研究,S152
  2. 高渗盐水对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R657.3
  3. 高渗葡萄糖溶液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病理和生理的影响,R614
  4. 老年人术前不同液体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的临床观察,R614
  5.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对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的实验研究,R614
  6. 葡一组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综合描述,P618.13
  7. 杏南开发区含钙储层注采开发实验研究,TE357
  8. 基于生理特性解析的2-酮基-L-古龙酸发酵工艺研究,TQ921
  9. 乌司他丁联合高渗盐水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R575
  10. 萨区过渡带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的水平井挖潜技术研究,TE355.6
  11. 萨北开发区高含水期厚油层剩余油潜力评价与挖潜措施优化研究,TE327
  12. 萨中开发区葡一组油层聚驱后剩余油挖潜方法研究,TE327
  13. 下丘脑室旁核内GABA在中枢高渗刺激诱发的心血管反应中的作用,R741
  14. 喇嘛甸油田北西块断层边部剩余油潜力研究,P618.13
  15. 葡北二断块厚油层内部结构描述及挖潜措施研究,P618.13
  16. 水敏性稠油油藏保压开采技术方案设计与优化,P618.13
  17. 厚油层顶部水平井挖潜剩余油技术研究,TE327
  18. 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控水挖潜技术研究与试验,P618.13
  19. 大庆B区块厚油层剩余油分析及潜力评价,P618.13
  20.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挖潜工艺研究,TE357.46
  21. 三元复合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TE357.46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石油、天然气工业 >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 采油工程 > 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 > 油层注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