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朝阳沟油田外围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及开发潜力评价

作 者: 李景伟
导 师: 庞庆山;马世忠
学 校: 大庆石油学院
专 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关键词: 沉积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 地层格架 沉积微相 岩性油藏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8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课题以岩芯、钻井、测井等具有高分辨率特性的资料为基础,结合以多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将层序地层分析技术与沉积学原理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将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内部构成与空间配置、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实现统一,研究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沉积相、亚相或微相的空间展布,从而研究并预测生、储、盖三维空间展布、组合及类型,尤其对陆上河流相单砂体研究即储层预测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详细分析了朝阳沟油田周边地区不同级别的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特征及识别标志,划分出2个长期基准面半旋回、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9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垂向序列、岩性岩相组合、结构类型及叠加样式等特征,并探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成果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朝阳沟油田周边地区主要油层—扶余油层进行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SSC)研究,将朝阳沟油田周边地区扶余油层17小层细分为39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这为在空间上研究到单砂体奠定了基础。运用基准面旋回原理,并通过对研究区扶余油层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划分、对比,建立了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进而对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精细沉积微相研究,从而搞清研究区储层的的成因、规模、密度、平面展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朝阳沟油田的油藏地质特征、成藏要素、含油性、划分和评价油气成藏系统及已发现的油气藏特征与储层分布,对研究区扶余油层有利的岩性圈闭进行综合预测,确定了有利勘探区域,这对油田下一步开发及井位部署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6
创新点摘要  6-10
前言  10-15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0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2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工作量  12-13
  0.4 主要成果认识  13-15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5-21
  1.1 研究区概况  15-16
  1.2 研究区沉积背景  16-18
    1.2.1 沉积背景  16-17
    1.2.2 研究区沉积体系研究  17-18
  1.3 研究区构造及演化特征  18-21
    1.3.1 构造特征  18-19
    1.3.2 构造演化特征  19-21
第2章 朝阳沟油田外围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21-38
  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础理论  21-24
  2.2 基准面旋回识别技术  24-27
    2.2.1 基准面旋回识别的原则  25
    2.2.2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标志  25-27
  2.3 研究区层序界面识别  27-28
  2.4 研究区层序划分  28-31
    2.4.1 层序划分原则  28-29
    2.4.2 松辽盆地层序划分  29
    2.4.3 研究区各级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  29-31
  2.5 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时对比  31-36
    2.5.1 SSC 等时对比存在的问题  31-32
    2.5.2 SSC 等时对比方法  32
    2.5.3 研究区SSC 等时对比  32-34
    2.5.4 研究区平面井网对比法  34-36
  2.6 研究区等时地层格架建立  36-38
第3 章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平面沉积微相研究  38-58
  3.1 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38-39
    3.1.1 沉积背景立体分析  38
    3.1.2 沉积特征及微相类型研究  38-39
  3.2 朝阳沟油田外围地区扶余油层单井相研究  39-42
  3.3 朝阳沟油田外围地区扶余油层测井微相模式建立  42-45
    3.3.1 测井相曲线优选  42
    3.3.2 研究区测井相模式建立  42-45
  3.4 SSC_(1-39) 平面沉积微相及储层空间分布研究  45-55
    3.4.1 SSC_(1-8)河控浅水三角洲内前缘亚相  45-47
    3.4.2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中能河流沉积)  47-50
    3.4.3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低能河流沉积)  50
    3.4.4 成因单砂体预测、SSC 储层综合评价  50-55
  3.5 短期基准面旋回(SSC)层序地层分析  55-58
    3.5.1 基准面变化与湖平面的关系及其对相序、相域的控制  55-56
    3.5.2 基准面旋回对储层分布的控制  56-58
第4章 区域成藏背景研究  58-65
  4.1 生烃阶段、烃源岩平面分布、初运期确定  58-60
  4.2 有气二运、关键时期分析、确定  60-61
  4.3 区域成藏模式研究  61-65
第5章 朝阳沟油田周边滚动勘探开发控油因素、油气分布规律  65-78
  5.1 构造单元细分  65
  5.2 油气水分布特征、控制因素解剖  65-69
    5.2.1 油气水分布特征  65
    5.2.2 控制因素解剖  65-69
  5.3 控油规律、成藏模式  69
  5.4 成藏、油水分布等疑难问题解释  69-71
  5.5 有利开发区块优选、井位部署建议  71-78
结论  78-80
参考文献  80-83
发表文章目录  83-84
致谢  84-85
详细摘要  85-93

相似论文

  1. 菏泽地区煤成气储层沉积学研究,P618.13
  2. 鄂南富县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富集规律研究,P618.13
  3. 宁东地区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P618.13
  4. 元宝山凹陷烃源岩系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分析,P539.2
  5. 鄂尔多斯盆地中山川地区延长组长6沉积微相和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6. 泌阳凹陷付湾—张厂地区沉积特征及有利目标研究,P618.13
  7. 八面河油田面十二区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研究,P618.13
  8. 吉林油田海坨子地区泉四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微相研究,P618.13
  9.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镇北地区延长组长8油组沉积微相研究,P618.13
  10. 西乌旗地区古生代地层格架及油气远景,P618.13
  11. 北二区东高台子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P618.13
  12. 大情字井地区青山口组二段沉积相研究,P618.13
  13. 北一区断东萨葡油层组精细对比和沉积微相研究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P618.13
  14. 惠民凹陷商河地区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沉积体系研究,P618.13
  15. 东营凹陷牛庄西部沙三中砂体储集层特征研究,P618.13
  16. 牛庄洼陷东斜坡沙四上亚段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P618.13
  17. 辽河油田沈150-沈161井区精细油藏描述,P618.13
  18. 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富油规律研究,P618.13
  19. 南三西葡I1-4油层精细地质再认识及断层组合技术研究,P618.13
  20. 杏八九区水平井区块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研究,P618.13
  21. 乌尔逊凹陷乌南地区南屯组层序特征研究,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