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10G以太网与SUPANET融合技术研究

作 者: 廖苹秀
导 师: 窦军
学 校: 西南交通大学
专 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
关键词: 10G以太网 单物理层用户数据交换平台的体系结构网络 面向以太网物理帧时槽交换 融合子层 虚拟MAC地址
分类号: TP393.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是10G以太网技术以及四川省网络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提出的下一代Internet体系结构——“单物理层用户数据交换平台的体系结构网络(Single physical layer User-data switching Platform ArchitectureNetwork,SUPANET)”。为了充分利用骨干网带宽,人们目前采用了密集波分复用(Dense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DWDM)技术,但接入网的低带宽连接使得网络中的瓶颈问题逐渐突出。10G以太网可以满足新的容量需求,解决了低带宽接入、高带宽传输的瓶颈问题,扩大了应用范围,并与以前的所有以太网兼容。而SUPANET的最大优点就是以带外信令的思想和面向以太网物理帧时槽交换(Ethernet-oriented Physical Frame Timeslot Switching,EPFTS),为用户提供便捷的、高性能的,且具有服务质量保证的服务。所以,实现10G以太网和SUPANET的融合能够使SUPA的触角延伸到更远的地方,能够将服务质量保证延伸到用户,真正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具有QoS保证的业务。为实现10G以太网与SUPANET的互联及互通,本文提出了EPF-over-10G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融合子层来实现10G以太网与SUPANET的融合。依据以太网交换原理以及SUPANET带外信令思想将融合方案定为在用户平台上的融合子层来实现,并在信控平台内对建立/删除连接的协议进行改进。在建立虚连接的过程中,为了建立起虚线路标识与MAC地址的映射关系,引入了虚拟MAC地址的概念,用虚拟MAC地址来标识不同的业务连接。虚连接建立后,EPF帧在用户平台的融合子层首先被解封装成MAC帧并通过虚拟MAC地址查表进行转发,到达目的端用户后,根据虚拟MAC地址所携带的信息,将其封装为EPF帧。对于传统的以太网MAC帧直接根据其目的MAC地址进行转发,融合子层对其透传。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本文利用OPNET网络仿真软件对所提出的融合方案进行了仿真实验。通过建立的一个简化的网络拓扑模型,对融合方案信控平台连接建立、资源预留、以及连接删除过程,用户平台数据的传输过程以及PCS子层所采用的64B/66B编码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10G以太网与SUPANET的融合采用EPF-over-10G方案是正确可行的。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2
第1章 绪论  12-16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1.2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12-14
    1.2.1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12-13
    1.2.2 10G以太网与SUPANET的主要特点  13-14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4
  1.4 论文组织结构  14-16
第2章 10G以太网与SUPANET概述  16-25
  2.1 10G以太网技术  16-22
    2.1.1 10G以太网物理层的上部部件  17
    2.1.2 10G以太网物理层的下部部件  17-18
    2.1.3 10G以太网物理层编码算法介绍  18-22
  2.2 SUPA体系结构  22-24
    2.2.1 带外信令技术  22
    2.2.2 SUPA的协议层次结构  22-23
    2.2.3 SUPA的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23-24
    2.2.4 EPFTS技术  24
  2.3 本章小结  24-25
第3章 10G以太网与SUPANET融合技术分析  25-35
  3.1 10G以太网与SUPANET的异同  25-27
    3.1.1 相同之处  25-26
    3.1.2 不同之处  26
    3.1.3 问题的提出  26-27
  3.2 融合方案的制定  27-30
    3.2.1 分片与重组  27-29
    3.2.2 封装与解封装  29-30
    3.2.3 方案的对比分析  30
  3.3 融合子层介绍  30-32
  3.4 融合方案分析  32-34
  3.5 本章小结  34-35
第4章 EPF-over-10G融合方案的详细设计  35-54
  4.1 虚拟MAC地址技术  35-40
    4.1.1 虚拟MAC地址技术及其可行性  36-37
    4.1.2 虚拟MAC地址的分配  37
    4.1.3 虚拟MAC地址的生成  37-40
  4.2 信控平台设计  40-48
    4.2.1 信令协议结构  40-41
    4.2.2 服务务质量协商过程改进  41-46
    4.2.3 信令消息转换  46-48
  4.3 用户平台融合子层的构建  48-51
    4.3.1 以太网MAC帧的传输过程  49
    4.3.2 融合后EPF帧的传输过程  49-51
  4.4 融合方案的工作过程  51-53
  4.5 本章小结  53-54
第5章 OPNET下的融合方案流程仿真  54-70
  5.1 OPNET简介  54
  5.2 仿真模型设计  54-58
    5.2.1 网络拓扑建模  54-55
    5.2.2 节点建模  55-58
  5.3 融合技术流程仿真  58-66
    5.3.1 EPF帧传输过程  58-66
    5.3.2 MAC帧传输过程  66
  5.4 融合技术资源预留功能仿真  66-67
  5.5 仿真结果分析  67-69
  5.6 本章小结  69-70
结论与展望  70-71
致谢  71-72
参考文献  72-76
附录 各节点PCS子层编解码结果  76-8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1

相似论文

  1. OBS 10G光接入板的设计与实现,TN929.1
  2. SUPANET隧道技术研究,TP393.08
  3. PBT与SUPANET的接入技术研究,TN915.6
  4. 高性能路由器10G以太网线路接口实现技术研究,TP393.11
  5. 弹性分组环公平算法与融合子层研究,TN915
  6. 单层交换与多层交换的研究,TN915
  7. SUPANET的U平台资源管理及面向QoS的组播技术研究,TP393.02
  8. 精密时钟同步协议研究与实现,TP393.11
  9. 100G Ethernet物理层传输技术研究,TP393.11
  10. 针对40/100G高速以太网多核处理器架构的研究与改进,TP393.11
  11. 基于SOPC技术的USB及以太网接口设计,TP393.11
  12. IEEE1394串行总线协议在以太网络中的应用研究,TP393.11
  13. 基于交换式以太网的容错原子广播研究,TP393.11
  14. 高密度吉比特以太网接口的研究与实现,TP393.11
  15. 高性能路由器10G以太网线路接口实现技术研究,TP393.11
  16. 嵌入式设备与以太网桥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93.11
  17. 嵌入式以太网WEB技术的研究与实现,TP393.11
  18. DSP系统网络接入技术的研究与实现,TP393.11
  19. 十接口线速千兆以太网线路接口卡的设计与实现,TP393.11
  20.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IP城域网建设,TP393.1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 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 > 计算机的应用 > 计算机网络 > 局域网(LAN)、城域网(MAN) > 以太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