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四川省冕宁县牦牛坪稀土尾矿区植物修复研究

作 者: 滕达
导 师: 苏庆平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分析化学
关键词: 稀土尾矿 植物修复 重金属污染
分类号: X5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79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矿山开采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矿山的原有环境,破坏矿山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尤其是金属矿山的开采,不仅耗费大量的土地资源,还会使开采后的土地失去生态平衡。而伴随采矿活动产生的尾矿由于其中含有重金属污染物,地表堆存极易造成环境污染。这些废弃物在自然条件下,易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得大量有毒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被释放扩散到周边的环境中,导致周边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的植物修复技术是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减轻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理想途径之一。比起传统的物理、化学等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不造成二次污染、后期处理简单等优点。而植物修复技术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重金属污染区修复植物的筛选。为了对四川冕宁县牦牛坪稀土尾矿区进行植物修复,本文首先对矿区进行野外调查采样及样品的室内分析,研究了矿区及周边土壤的污染现状;后在尾矿区内选取了10种分布广泛长势优良的植物,研究其对重金属吸收的耐性特征,寻找和筛选污染区的耐性物种,为尾矿的污染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物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稀土矿区土壤中均存在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其中Pb的污染最为严重,土壤中Pb的最高含量为2050 mg·kg-1,为对照值的52倍。而重金属Zn、Cu、Cd和As的含量不高。其中矿区土壤中Zn的最高含量为对照值的4倍,Cu的最高含量与对照值相当,Cd的最高含量为对照值的6倍,As的最高含量为对照值的5倍。2.运用N.L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稀土矿区土壤污染进行评价。从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可以看出,Pb的污染指数的变化范围0.154.10之间, Cd的单项污染指数变化范围在0.472.89之间。按照重金属污染单项污染指数评价标准,所调查的稀土矿区中Pb和Cd的污染指数较高。其他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从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来看,稀土采矿区的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最高(P综=3.00),其次为尾矿渣、洗选场、尾矿区土壤和农业用地。尾矿渣、洗选场和尾矿区土壤的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也都大于2,和采矿区均属于中度污染。整个矿区已经属于中度污染。3.通过对10种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得出,青蒿地上部Pb的含量最高为203.09 mg·kg-1;茵陈地上部Zn的含量最高为95.01 mg·kg-1;土荆芥地上部Cd的含量最高为4.93 mg·kg-1;豚草地上部Cu的含量最高为13.25 mg·kg-1。比较不同植物间的转移和富集系数可知,豚草对Pb的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最高,对稀土矿区中Pb污染的土壤具有较高的修复潜力;火棘对Zn的转移系数最大,茵陈对Zn的富集系数最大,二者可用于修复矿区中Zn污染的土壤;醉鱼草和土荆芥对Cd污染的矿区土壤具有较强的修复能力;苦蒿对Cu污染的矿区土壤具有强于其他9种植物的修复能力。4.通过对尾矿区植物群落的观察得知,目前尾矿区存在裸地、早期草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与小型灌木植物共存的三种植被自然演替的阶段。5.综合比较植物固化技术和植物萃取技术在修复稀土尾矿区的优缺点得出,植物固化技术更适合稀土尾矿区的植被修复。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1章 绪论  10-13
  1.1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10-11
  1.2 研究对象  11
    1.2.1 稀土矿区土壤  11
    1.2.2 尾矿区植物  11
  1.3 研究结果  11-13
第2章 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矿山土壤的植物修复  13-23
  2.1 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14
  2.2 矿区的重金属污染  14-16
    2.2.1 重金属的概念  14
    2.2.2 环境中重金属来源  14-15
    2.2.3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5-16
  2.3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16-23
    2.3.1 传统修复技术  16-17
    2.3.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17-23
第3章 冕宁县牦牛坪稀土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23-29
  3.1 冕宁县牦牛坪概况  23-24
    3.1.1 自然环境  23
    3.1.2 社会环境  23-24
  3.2 调查方法  24
    3.2.1 土壤样品的采集  24
    3.2.2 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24
  3.3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24-26
    3.3.1 N.LNEMEROW 综合污染指数法  25-26
  3.4 结果与分析  26-29
    3.4.1 稀土矿区不同地点CU 的污染状况  26
    3.4.2 稀土矿区不同地点PB 的污染状况  26
    3.4.3 稀土矿区不同地点ZN 的污染状况  26-27
    3.4.4 稀土矿区不同地点CD 的污染状况  27
    3.4.5 稀土矿区不同地点AS 的污染状况  27
    3.4.6 N.LNEMEROW 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稀土矿区土壤污染的评价  27-29
第4章 牦牛坪稀土尾矿区植物修复潜力研究  29-47
  4.1 牦牛坪尾矿概述  29-30
    4.1.1 尾矿产量  29
    4.1.2 尾矿处理现状  29-30
  4.2 研究方法  30-31
    4.2.1 采样方法  30
    4.2.2 分析方法  30-31
  4.3 稀土尾矿区富集植物评价方法  31
  4.4 稀土尾矿区生长的主要植物的种类  31-32
  4.5 不同植物对重金属富集效果比较  32-36
    4.5.1 不同植物对重金属CU 转移与富集效果比较  32-33
    4.5.2 不同植物对PB 转移与富集效果比较  33-34
    4.5.3 不同植物对CD 转移与富集效果比较  34-35
    4.5.4 不同植物对ZN 转移与富集效果比较  35-36
  4.6 不同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潜力评价  36-47
    4.6.1 苦蒿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潜力评价  36
    4.6.2 豚草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潜力评价  36-37
    4.6.3 茵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潜力评价  37
    4.6.4 刺槐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潜力评价  37-38
    4.6.5 火棘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潜力评价  38
    4.6.6 金丝梅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潜力评价  38-39
    4.6.7 青蒿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潜力评价  39
    4.6.8 醉鱼草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潜力评价  39
    4.6.9 苦苣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潜力评价  39-40
    4.6.10 土荆芥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潜力评价  40-47
第5章 稀土尾矿区的植物修复方案  47-52
  5.1 稀土尾矿区植物群落概述  47-48
  5.2 稀土尾矿区植物修复方案  48-52
    5.2.1 植物固化技术修复稀土尾矿区  49-50
    5.2.2 植物萃取技术修复稀土尾矿区  50-52
结论  52-54
致谢  54-55
参考文献  55-59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9

相似论文

  1. 污染源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试验,X820.4
  2. 龙葵和小飞蓬耐锰性及富集作用的研究,X173
  3. 东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吸附与释放规律研究,X524
  4. 植物、外加碳源和菌剂对多环芳烃(PAHs)污染介质的修复作用研究,X53
  5. PAHs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根际效应及机制,X53
  6. 东川因民铜矿区矿坑水水化学特征及资源化利用,P641.55
  7. 石油污染对植物生长毒性效应的影响研究,X173
  8. 重金属复合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的研究,X53
  9. 利用油菜对镉、铅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研究,X53
  10. 多环芳烃污染及其与重金属铜复合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X53
  11. 构树叶部累积重金属的季节特征及保护酶的适应机制研究,X53
  12. 海三棱藨草根际沉积物常见重金属环境化学行为研究,X132
  13. 耐土壤铬污染植物种质筛选研究,X53
  14. 超积累植物龙葵内生菌强化镉植物修复的初步研究,X53
  15. 白洋淀地区重金属的检测及分布,X832
  16. 几种水生植物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动态及其协同去污能力的初步研究,X173
  17. 石油污染土壤的田间作物修复研究,X53
  18. 无锡太湖保护区土地生态修复与土地整理研究,X171.4
  19. 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及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X53
  20. 白云鄂博尾矿某些稀有元素的提取研究,TD926.4
  21. 黑麦草幼苗耐镉性和镉吸收积累及细胞分布特点研究,S543.6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