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SK型制冷换热器传热与流阻特性的实验研究

作 者: 王学磊
导 师: 王厚华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关键词: SK型翅片管式换热器 强化传热 结霜 传热特性 阻力特性
分类号: TU83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换热设备在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传热性能的好坏对节能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翅片管式换热器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化工、冶金、空调、食品冷藏加工等诸多行业,特别是在制冷及空调领域,翅片管式换热器的应用更为广泛,而优化和提高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的传热和流阻特性,也就相应的成为制冷空调领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换热器空气侧性能受自身结构参数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自身结构参数包括翅片间距、翅片厚度、管排数等,外界环境因素包括换热器进口空气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和迎面空气流速、空气流量以及空气进风条件(自由进风、受限进风)等。目前,结霜工况下工作的制冷换热器基本上采用平翅片,高效翅片的使用未见报道。干工况下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及实验研究都表明,在平翅片上开小圆孔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强化传热措施,其强化机理在于,小孔可以破坏边界层以及增强气流的扰动,从而使局部换热系数提高。对称圆孔翅片和三对称大直径圆孔翅片(又简称SK型翅片)就是依据此原理为改进依据发展起来的。前期模拟及相关实验都证实,相对于矩形平翅片,SK型翅片具有最优的强化传热效果。方赵嵩利用FLUENT软件对平翅片、对称圆孔翅片和SK型翅片空气侧的流动及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不同风速下的速度场、温度场和努谢尔特数分布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的结果与早期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误差控制在10%以内。同时,模拟结果还表明:同等条件下,SK型翅片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比平翅片平均高出25.7%。在模拟结果证实SK型翅片是一种传热效果优越的片型的基础上,方赵嵩利用风洞试验台在结霜工况下对平翅片、对称圆孔翅片和SK型翅片管式换热器进行了换热与制冷性能的对比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结霜工况下下,与平翅片及圆孔翅片相比,SK型翅片的强化传热效果最好。为进一步说明SK型翅片优越的强化传热效果,并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SK型翅片可以量化生产。张杰等人制作了平翅片冷风机及SK型翅片冷风机各一台,并将已有的按冷库标准建造的人工气候室进行改造,对两台冷风机的节能性能进行了对比性工业样机试验。试验结果证实:本项目所开发出来的SK型制冷换热器是一种传热性能优异、能效比高的节能产品,以上研究成果结果还不能全面反映SK型翅片的空气侧特性,目前,有关换热器空气侧性能的研究主要分为: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由于制冷工况下进行换热的两种流体在换热器内部的流态极其复杂,这就使得数值模拟难以得到可靠的研究结果。因此,目前对换热器空气侧特性的研究,主要还是以实验研究为主。本文在前人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已有风洞试验台,在结霜工况下,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SK型翅片管式换热器的传热和流阻特性,分析了不同入口空气流速和相对湿度对SK性翅片管式换热器传热与流阻特性的影响情况,并回归出SK型翅片管的努谢尔特数Nu和摩擦系数f的准则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①入口空气温度恒定为28℃时,在实验时间段内,SK型翅片管表面霜层生长始终处于结晶生长期时,SK型翅片管式换热器的制冷量Φ、翅片表面传热系数h和空气侧压降ΔP值都随着入口空气流速和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在相同的入口空气流速和相对湿度下,换热器的制冷量Φ、翅片表面传热系数h和空气侧压降ΔP值随着结霜时间的进行是不断增大的。②入口空气温度恒定18℃时, SK型翅片管表面结霜经历了三个阶段——结晶生长期、霜层生长期和霜层充分生长期。此时,SK型翅片管式换热器的制冷量Φ、翅片表面传热系数h、空气侧压降ΔP和COP值都随着入口空气流速和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在相同的入口空气流速和相对湿度下,换热器的制冷量Φ、翅片表面传热系数h和COP值随着结霜时间的进行是先增大而后逐渐降低。结霜工况下,对不同入口空气流速和相对湿度对SK型翅片管式换热器传热及阻力特性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阐明了结霜工况下SK型翅片管式换热器换热及内部流动的内在机理,加深了对SK型翅片管式换热器工作过程的理解,为SK型翅片管式换热器阻力和热工的优化设计提供基础依据,为其工业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11
1 绪论  11-15
2 强化传热理论概述  15-23
  2.1 强化传热技术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重要意义  15-17
    2.1.1 强化传热技术产生的时代背景  15-16
    2.1.2 强化传热的社会需求  16
    2.1.3 强化传热技术的目的和意义  16-17
  2.2 强化传热的途径和分类  17-20
    2.2.1 强化传热的基本途径  17-20
    2.2.2 强化传热技术的分类[4][5][6]  20
  2.3 强化传热在空调中的应用  20-21
    2.3.1 空气侧强化换热研究  20-21
    2.3.2 管内制冷剂侧相变换热的强化  21
    2.3.3 减小翅片与管子间的接触热阻  21
    2.3.4 翅片与换热管的组合性能  21
    2.3.5 管束传热性能与流阻性能研究  21
    2.3.6 空气动力性能研究  21
  2.4 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  21-22
  2.5 强化传热技术发展趋势  22-23
3 管外横掠翅片管强化传热及流阻研究动态  23-39
  3.1 强化传热技术在翅片管式换热器中的应用  23-25
    3.1.1 翅片管式换热器的研究意义  23-24
    3.1.2 翅片管式换热器的管外翅片类型  24-25
  3.2 间断型翅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5-36
    3.2.1 干工况下的研究进展  26-30
    3.2.2 湿工况下的研究进展  30-31
    3.2.3 结霜工况下的研究进展  31-36
  3.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6-39
4 三对称大直径圆孔翅片管的研究现状  39-55
  4.1 SK 型翅片管  39-40
  4.2 SK 型翅片空气侧的传热与流阻特性数值模拟  40-48
    4.2.1 速度u=1m/s 时计算结果分析  40-44
    4.2.2 速度u=4m/s 时计算结果分析  44-47
    4.2.3 不同翅片模拟结果的比较  47-48
  4.3 结霜工况下翅片管式换热器的节能性能实验研究  48-52
    4.3.1 制冷量Φ0 的对比结果  49-50
    4.3.2 当量表面传热系数ho 的对比结果  50-51
    4.3.3 压缩机能效比COP 的对比结果  51-52
  4.4 SK 型制冷换热器的样机试验研究  52
  4.5 本章小结与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52-55
5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55-69
  5.1 实验系统  55-58
  5.2 试件设计  58-60
    5.2.1 试件设计原理  58
    5.2.2 翅片类型  58-60
  5.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60-62
    5.3.1 换热器制冷量  60
    5.3.2 翅片表面当量表面传热系数  60-61
    5.3.3 翅片表面空气侧的阻力  61
    5.3.4 压缩机能效比COP  61
    5.3.4 定性参数及无因次准则数  61-62
  5.4 热平衡计算  62
  5.5 实验方法  62-67
    5.5.1 测量仪器的选择  63-66
    5.5.2 实验步骤  66-67
  5.6 本章小结  67-69
6 实验结果及分析  69-93
  6.1 入口空气温度28℃时SK 型翅片管实验结果及分析  70-79
    6.1.1 不同进口空气风速对SK 型翅片管传热与流阻性能影响的分析  70-74
    6.1.2 不同进口空气相对湿度对SK 型翅片管传热与流阻性能影响的分析  74-77
    6.1.3 翅片表面霜层的变化  77-79
  6.2 入口空气温度18℃时SK 型翅片管实验结果及分析  79-92
    6.2.1 不同进口空气风速对SK 型翅片管传热与流阻性能影响的分析  80-84
    6.2.2 不同进口空气相对湿度对SK 型翅片管传热与流阻性能影响的分析  84-87
    6.2.3 翅片表面霜层的变化  87-89
    6.2.4 压缩机COP 值随不同入口空气流速和相对湿度的变化情况  89-92
  6.3 本章小结  92-93
7 SK 型翅片管式制冷换热器传热与流阻实验的回归分析  93-99
  7.1 建立回归模型及回归方法  93
  7.2 入口空气温度为28℃时SK 型翅片管的实验数据处理结果  93-95
    7.2.1 努谢尔特数Nu 和雷诺数Re 的关系  93-94
    7.2.2 摩察系数f 和雷诺数Re 的关系  94-95
    7.2.3 SK 型翅片管式换热器传热与流阻关联式  95
  7.3 入口空气温度为18℃时SK 型翅片管的实验数据处理结果  95-97
    7.3.1 努谢尔特数Nu 和雷诺数Re 的关系  95-96
    7.3.2 摩察系数 f 和雷诺数 Re 的关系  96-97
    7.3.3 SK 型翅片管式换热器传热与流阻关联式  97
  7.4 本章小结  97-99
8 结论与展望  99-101
  8.1 结论  99-100
  8.2 展望  100-101
致谢  101-103
参考文献  103-108
附录  108

相似论文

  1. 循环流化床内颗粒聚团的传热特性研究,TK124
  2. 满液式太阳能蒸汽发生器的结构设计及传热研究,TK124
  3. 管内对流换热强化的数值模拟,TK124
  4. 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研究与结构优化,TQ051.5
  5. 半导体制冷系统强化传热的研究,TB657.5
  6. 传热用金属纤维多孔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TQ343.2
  7. 同轴套管式回路型重力热管太阳能锅炉设计及系统传热特性研究,TK51
  8. 流量波动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TK124
  9. 超临界态碳氢燃料吸热流动的三维计算研究,TK124
  10. 垂直上升管内超临界航空煤油传热特性实验研究,TK124
  11. 三相流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研究,TK124
  12. 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外冷凝实验研究,TK124
  13. 热交换器管内外流动换热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TK124
  14. 基于MCGS控制的多相流实验装置的研制及其实验应用,TV131.6
  15. 机械通风闭式冷却塔传热性能实验研究,TQ051.5
  16. 自然循环阻力特性研究,TK124
  17. 空气滤清器的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TK403
  18. 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通道内碳氢燃料传热及裂解特性研究,TK401
  19. 柔性壁传热问题的数值模拟,TK124
  20. 管内核心流分段填充多孔介质的传热强化分析,TK124
  21. 汽液固多相蒸发管内固体颗粒强化传热机理研究,TK12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房屋建筑设备 > 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 > 空气调节 > 空气调节机械与设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