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伤痕文学的继承与超越

作 者: 刘崇华
导 师: 谢廷秋
学 校: 贵州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伤痕文学 继承与超越 矛盾关键词
分类号: I206.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1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围绕着宏大叙事与个人悲欢、记忆与遗忘、归罪与释罪三组矛盾关键词对伤痕文学进行论述,承认其对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有所继承的同时,更强调对它们的超越,从而探究充满矛盾与统一的伤痕文学关于人性真实、理性建构和历史深刻反思的真实意义。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从宏大叙事与个人悲欢这一组关键词展开。论述了伤痕文学运用个人悲欢凸显宏大叙事,为“人”的丰富展示提供了可能,使得“人性”的复杂及其理性因素在政治主题之下得以昭显。展现了政治与家庭伦理、政治与情爱权以及政治与理性的复杂关系,流露出人性的种种真实。第二章从记忆与遗忘这一组反义词展开,论述伤痕文学倡导遗忘与记忆加强的悖论。伤痕文学通过选择性记忆和光明叙述来促进强制遗忘,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趋同使得批判力度大为消减。不过,这种强制遗忘也造成了记忆加强,更何况伤痕文学存在的本身意义就是拒绝遗忘。第三章着重分析了伤痕文学的归罪姿态与释罪结果之间的矛盾关系。尽管伤痕文学呈现出归罪的文学姿态,但理想罪和二元对立人物模式却无意中为集体释罪,从而使伤痕文学充满了归罪与释罪的矛盾。更重要的是,此类作品流露出了宝贵的忏悔意识,体现出作家们独立思考的自觉和对人性进行深度透视、超越“限度”的可贵精神。进行文本细读,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伤痕文学矛盾统一的文本特征,探究其显文本和潜文本理解的可能是本论文的一大重点。目的在于说明伤痕文学对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不仅有继承,更存在超越,体现出作家们表达人道主义的坚韧,关注那些以往被文学史经典光环所遮蔽的优秀作品,获得伤痕文学的独特意义和文学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引言  8-12
第一章 宏大叙事与个人悲欢  12-23
  第一节 宏大叙事下的个人悲欢  12-15
  第二节 政治与家庭伦理  15-17
  第三节 政治与情爱权  17-19
  第四节 政治与理性  19-23
第二章 引导遗忘与记忆加强  23-32
  第一节 选择性遗忘与记忆  23-28
  第二节 鼓吹遗忘之下的记忆加强  28-32
第三章 归罪姿态与释罪结果  32-42
  第一节 归罪的文学姿态  32-34
  第二节 释罪:集体无罪探究  34-38
  第三节 薄弱忏悔意识的显现  38-42
结论  42-44
参考文献  44-47
后记  47-48

相似论文

  1. 记忆与创伤,I206.7
  2. 伤痕文学叙事模式分析,I206.7
  3. “伤痕”与“反思”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I206.7
  4. 司马迁与鲁迅比较论,I210.9
  5. 沸腾的土地——莫言论,I206.7
  6. 作为文艺思潮的“伤痕文学”(1976-1984年),I206.7
  7. 继承与超越,I712
  8. 《绝妙好词》研究,I207.23
  9. 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化,I207.42
  10. 走出爱的荒原,I565
  11. 论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改革开放之比较,A849.1
  12. 继承与超越——论大江健三郎与萨特的存在主义,I313
  13. 章学诚文论思想研究,I206.2
  14. 继承与超越,B235
  15. 刘向散文对西汉文风的继承和超越,I207.6
  16. “伤痕文学”中“人”的展示及其限度,I206.7
  17. 清代教育小说研究,I207.41
  18. 中国朝鲜族伤痕、反思系列小说研究,I207.9
  19. “伤痕文学”的自我解构,I206.7
  20. 伤痕文学的“重”与“轻”,I206.7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