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A/O工艺结合高效菌技术处理武钢焦化废水的中试研究

作 者: 谢建锋
导 师: 颜家保
学 校: 武汉科技大学
专 业: 化学工艺
关键词: 焦化废水 高效菌 生物脱氮 中试研究
分类号: X17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8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焦化废水含有大量氮杂环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等难降解有机毒物,传统生物方法对其处理效果不佳,往往使系统出水难以稳定达标,向原有系统中投加针对性强的高效菌作为一种常用的生物强化手段,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已经开始应用于各大焦化厂废水处理系统。本课题组根据武钢焦化废水的水质特点,将课题组筛选的高效菌应用于武钢焦化公司A/O中试装置,进行生物强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结合了高效菌技术的A/O工艺对有机物和氨氮去除效果良好,在中试系统稳定运行期间,当系统进水COD浓度为1000~1700mg/L时,系统对COD的总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5%,出水COD浓度可以控制在150mg/L以内,多数情况下可低于100mg/L;当进水氨氮浓度为100~300mg/L时,氨氮脱除率可超过97%,出水氨氮可低于10mg/L,出水混凝后COD和氨氮均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系统稳定运行期间,缺氧池反硝化运行效果良好,在没有外加碳源的情况下,反硝化率达到50%~74%,缺氧池的COD脱除率占到20%~42%,反硝化脱氮效果越好,越有利于COD在缺氧池中的去除。系统回流比为3时较为适宜,回流比超过3时,缺氧池溶解氧上升较快,不利于反硝化的正常运行。缺氧池进水NO3--N/C小于0.147时,缺氧池反硝化率与NO3--N/C比值呈正相关关系,当NO3--N/C大于0.2时,反硝化碳源相对不足,此时硝酸氮浓度越高,缺氧池反硝化率越低。缺氧池适宜pH范围为7.27.8。好氧池进水COD/NH3-N低于4时,硝化反应运行效果较好,氨氮去除率高于95%,好氧池硝化反应对高负荷有机物适应性强,当好氧池进水COD高达1100mg/L左右,COD/NH3-N超过5.7时,氨氮去除率仍可达到90%左右。好氧池水力停留时间不应低于36h,进水中氨氮浓度低于260mg/L时,氨氮和亚硝酸盐去除效果均较好,硝化反应可处于较高的运行水平。当pH值为6.87.8范围内变化时,可满足氨氧化反应对pH值的要求。好氧池溶解氧不足会导致亚硝酸氮积累现象的出现,中试装置的曝气量低于25m3/h时,系统出水亚硝酸氮累积率最高可以达到50%以上,当曝气量恢复至60m3/h时,亚硝酸氮积累现象消失,好氧池稳定运行期间,氨氮主要转化为硝酸盐,亚硝酸盐的积累并不持久。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第一章 文献综述  8-18
  1.1 焦化废水概述  8-9
    1.1.1 焦化废水来源  8
    1.1.2 焦化废水组成  8-9
    1.1.3 焦化废水危害  9
    1.1.4 焦化废水处理现状  9
  1.2. 生物处理方法  9-12
    1.2.1 A/O 工艺(缺氧/好氧)  10
    1.2.2 O/A/O 工艺(好氧/缺氧/好氧)  10
    1.2.3 A/O/O 工艺(缺氧/好氧/好氧)  10-11
    1.2.4 生物脱氮工艺小结  11-12
  1.3 生物强化技术  12-16
    1.3.1 生物强化技术概述  12
    1.3.2 高效降解微生物来源  12-13
    1.3.3 高效菌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15
    1.3.4 高效菌处理焦化废水的影响因素  15-16
  1.4 课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6-18
    1.4.1 课题背景  16-17
    1.4.2 研究内容  17-18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方法  18-25
  2.1 试验工艺流程  18
    2.1.1 工艺的确定  18
    2.1.2 工艺流程图  18
  2.2 中试设备  18-20
  2.3 试验材料与方法  20-22
    2.3.1 试验原水来源与性质  20-21
    2.3.2 菌剂与载体  21
    2.3.3 试验仪器与分析方法  21-22
  2.4 系统的启动  22-23
    2.4.1 系统启动方式  22-23
    2.4.2 工艺参数调试  23
  2.5 系统调试运行  23-25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25-46
  3.1 缺氧池试验结果与讨论  25-34
    3.1.1 缺氧池反硝化情况总述  25-26
    3.1.2 反硝化运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26-33
    3.1.3 小结  33-34
  3.2 好氧池试验结果与讨论  34-44
    3.2.1 好氧池脱碳效果总述  34-35
    3.2.2 好氧池硝化效果总述  35-38
    3.2.3 硝化反应运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38-43
    3.2.4 小结  43-44
  3.3 系统总体运行效果与讨论  44-46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6-47
  4.1 结论  46
  4.2 建议  46-47
参考文献  47-50
致谢  50-5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1

相似论文

  1. 铁炭芬顿—生物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实验研究,X784
  2. 高浓度焦化有机废水高效降解菌筛选及生长特性研究,X172
  3. 不同处理阶段焦化废水对玉米胚胎发育及其毒性研究,X173;S513
  4. 六种水生植物对焦化废水中COD和氨氮修复作用的研究,X784
  5. 包埋固定化菌株qy37处理高盐含氮废水的试验研究,X703
  6. 石化系统已内酰胺废水的生化处理研究,X703
  7. 酚类化合物及重金属在焦化废水处理污泥中的赋存状况研究,X784
  8. 高效菌强化OA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X703
  9. 降解多环芳烃高效菌及生物活性炭的研制,X703
  10. 非均相类Fenton试剂的制备及其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X703
  11. 聚铁基改性复合絮凝剂PFDMS的合成与絮凝性能研究,X703.5
  12.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在济南水质净化二厂工艺优化改造中的模拟研究,X703
  13. 海绵铁预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X703
  14. 倒置A~2/O工艺生物脱氮除磷中试及其机理研究,X703.1
  15. 城市污水处理厂AB工艺改造试验研究,X703.1
  16. 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机理及微生物特征研究,X703.1
  17. 城市河道水源中氮素脱除技术研究,X703
  18. 一体化连续流反硝化同时脱氮除磷工艺研究,X703
  19. 城市污水复合铁酶促活性污泥技术试验研究,X703.1
  20. 低碳氮比废水脱氮处理新工艺调试研究,X703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环境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