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春季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作 者: 亢兴
导 师: 刘秦玉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气象学
关键词: 热含量 年际变化 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 东亚大气环流
分类号: P46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9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热带印度洋海洋变化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是目前气候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使用1950年1月至1999年12月SODA海洋上层温度的月平均资料,同期的NCEP月平均风场资料,通过主成份分析,回归分析,功率谱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印度洋表层和次表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要特征以及与ENSO的关系,首次指出了混合层与次表层热带印度洋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模态的一致性和差异,并且揭示了二者与ENSO的相关都是在春季达到最大的物理本质。在此基础上针对春季热带印度洋海洋变化如何影响东亚大气环流这一问题,依据1950-2007年NCEP/NCAR月平均的大气各物理量资料和月平均ERASST海表温度资料以及IPCC第四次报告中模拟20世纪观测资料,使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并通过FOAM海-气耦合模式的初值试验和控制试验-部分耦合试验对比,系统研究了春季热带印度洋出现暖的SSTA时,东亚大气环流的响应,取得了以下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在验证了春季热带印度洋出现暖的海温异常可以导致西太平洋反气旋的异常加强的基础上,发现了由于偏南气流可以向我国东部输送更多的水汽,与气候态下的平均西风在此地交汇,从而在我国东部,日本海南部地区出现降水异常偏多,释放潜热,在大气中形成了垂直分布不均匀的异常热源和热源西侧200hpa的正位势高度异常及热源东侧500hPa正位势高度异常;该现象在4个全球气候模式对20世纪的模拟中也能看到;FOAM1.5初值试验和部分耦合实验的结果也证实了上述发现。IPCC报告中4个全球气候模式对20世纪的模拟中再现了热带印度洋增暖后加强的西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和菲律宾附近的降水异常减少,但是热带印度洋的风场差异较大。GFDL2.1模式和MIROC32MEDRES模式中印度洋沿赤道两侧和我国东部,日本海南部降水位置与观测最相近,而GFDL2.0模式没有模拟出我国东部的降水,UKMOHADGEM1模式没有模拟出日本海以南的降水。总体而言,MIROC3 2 MEDRES模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最接近。FOAM1.5初值试验结果反映了印度洋春季出现暖异常会导致我国东部和日本海南部地区的降水增多和垂直分布不均匀热源的形成,但是与观测结果相比200hPa位势高度异常中心偏北,青藏高原西南侧高压异常偏南,部分耦合试验也存在相同的问题,是模式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在部分耦合试验中由于取消了印度洋春季的作用,低空西太平洋反气旋的加强仅是控制实验结果的50%,对应的水汽输送和降水也不显著,因此,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得到的东亚环流与春季印度洋异常加热的对应关系中,可能只有50%的异常是来自印度洋。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1 引言  11-19
  1.1 前言  11-13
  1.2 热带印度洋的研究现状  13-17
    1.2.1 热带印度洋的基本气候特征  13-14
    1.2.2 热带印度洋年际变化的研究现状  14-17
  1.3 本文拟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内容安排  17-18
  本章附图  18-19
2 资料,方法和模式介绍  19-24
  2.1 资料介绍  19-20
    2.1.1 大气资料  19
    2.1.2 海洋资料  19
    2.1.3 研究区域范围以及指数定义  19-20
  2.2 方法介绍  20-23
    2.2.1 线性回归方法扣除ENSO信号  20
    2.2.2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  20-22
    2.2.3 热含量的计算方法  22-23
  2.3 FOAM模式介绍  23-24
3 热带印度洋上层热含量年际变化主要模态  24-34
  3.1 表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要模态  24-26
  3.2 次表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要模态  26-27
  3.3 本章小结  27-29
  本章附图  29-34
4 春季热带印度洋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34-71
  4.1 观测证据  34-39
    4.1.1 春季热带印度洋SSTA与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  35-37
    4.1.2 春季热带印度洋SSTA与水汽输送和热量异常分布  37-39
  4.2 IPCC报告模拟20世纪观测结果  39-42
  4.3 模式证据  42-46
    4.3.1 初值试验  42-44
    4.3.2 部分耦合试验  44-46
  4.4 本章小结  46-48
  本章附图  48-71
5 全文总结  71-75
  5.1 结论  71-74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4-75
参考文献  75-80
致谢  80-81
个人简历  81
发表的学术论文  81

相似论文

  1. 渤海盐度年际变化与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年际变化的关系,S931
  2. 洮河干流径流变化特征分析,P333
  3. 黄海暖流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S931
  4. 北太平洋气候系统年代际演变的主要特征及其海气耦合机制初探,P467
  5. 中国夏季风边缘位置的变动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P434
  6. 和田河流域径流过程分析与模拟,P333
  7. 冬季黑潮海温与后期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及我国气候的关系,P731.1
  8. 南太平洋热含量变化及年代际变化研究,P732
  9. 东中国海热通量及热收支变化研究,P731.27
  10. 黄渤海小黄鱼、大头鳕和黄鮟鱇种群生物学特征的年际变化,S917.4
  11. 中国长江、黄河流域的水分收支与水分循环,P339
  12. 科尔沁沙地地表环境演变及其与水文气象因子间的响应关系研究,P339
  13. 华北春季降水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P426.6
  14. 黄东海悬浮物变化规律的研究,P734.23
  15. 东北春夏极端低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全球海温异常的关系,P731.11
  16. 青岛近海夏季海雾年际变化的低空气象水文条件分析,P732
  17. 中国天山山区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P467
  18. 东北主要温带树种树干呼吸的时间动态及其影响因子,S718.4
  19. 初夏85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分析,P732
  20. 西北太平洋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因素,P731.2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气象学) > 气候学 > 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 海陆对气候的影响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