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九龙江口的浮游植物群落以及主要产毒素赤潮种的变化

作 者: 边梅
导 师: 刘文华
学 校: 汕头大学
专 业: 海洋生物
关键词: 九龙江口 浮游植物群落 赤潮藻 高效液相色谱 实时定量PCR
分类号: Q948.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河口生态系统位于河流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处,海陆间的交互作用使得河口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环境特征和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河口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1)河口区是限于海洋潮汐涨落区内的水域;2)随着沿海工农业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河口区成为人类活动十分频繁的区域;3)河口是陆源污染物质主要集散地带;4)河口环境变化剧烈,特别是盐度和化学要素对环境影响较大;5)河口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有来自上游淡水河川的生物群落,有河口特有生物群落和进入河口区的海洋生物资源;6)河口是上溯和下降鱼类及其他经济动物的主要通道或短暂停留地;7)河口是重要经济生物的重要繁育和保护区。因此,河口生态系统是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同时对于海洋经济、生态、社会、人文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有必要了解河口生态系统的状况与变化,从而为有效保护河口生态系统、保障其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在当前情况下,随着流域与河口区域的经济与开发的迅猛发展,大量过剩的营养被流入了河口水域,造成了全球大多数河口区域的富营养化现象。富营养化的后果包括:1)形成赤潮,特别是产毒素的赤潮,危害食物链上层生物的健康,影响人的健康与资源安全;2)造成某些局部区域的缺氧,造成鱼类的直接死亡,影响人的资源安全;3)引起河口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从而引起上层食物链生物的营养结构变化,造成人的营养不良,影响人的健康安全。与此同时,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浮游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在营养盐收支动态平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群落组成及现存量的任何变化都能敏感地反映复杂的环境要素的变动,因此,浮游植物的丰度与群落组成变化是非常有效的水质评估参数,这些参数能够非常有效地指示河口区的营养变化状况。基于此,有必要对河口水域的浮游植物群落以及主要产毒素赤潮种的变化展开较为详细的研究,探讨与评估环境因子要素变化对河口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与调控机制,以确保河口的生态安全以及人类的安全。本论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2009年8月(丰水期)与11月(枯水期)两个航次九龙江口18个站位的海水样品中浮游植物色素进行了测定,以此探究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FQ-PCR)对2009年5月(丰水期),8月(平水期)与11月(枯水期)三个航次主要产毒素赤潮种的变化展开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通过这两种技术对九龙江口浮游植物群落以及主要产毒素赤潮种的变化研究,来探讨与评估流域营养对河口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与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高效液相色谱(HPLC)实验结果:(1)色素的分布:九龙江口的主要特征色素有多甲藻素(PERI)、岩藻黄素(FUCO)、别藻黄素(ALLO)、玉米黄素(ZEA)。FUCO含量较高,且分布较均匀。PERI的分布不连续,在多数站位的含量低于检出限,但是一经检出,浓度一般都很高(最高值达0.43μg/L)。站位间的色素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季节有明显的不同,色素的浓度差异明显,色素的浓度与组成反映出不同季节不同浮游植物的波动或不均匀分布。(2)九龙江口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九龙江流域的浮游植物主体是硅藻类,隐藻次之,甲藻和蓝藻较少。九龙江流域浮游植物种类不多,站间差异大,上游水域的种类组成显著有别于下游河口区及厦门西港海域。2.实时定量PCR(RFQ-PCR)实验结果:九龙江入海口水域应作为米氏凯伦藻赤潮监测的重点区域,该藻检出的最高值达到了23845 cell/L。红色裸甲藻和球形棕囊藻在九龙江口海域还不足以构成赤潮威胁。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分析了流域营养对河口区浮游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改善九龙江口生态状况的应对措施与调控机制,以期为流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九龙江口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缩略词  9-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11-31
  1.1 浮游植物与赤潮研究概况  11-18
    1.1.1 海洋浮游植物与赤潮藻统计  12-13
    1.1.2 赤潮成因与危害  13-14
    1.1.3 中国赤潮概述  14-17
    1.1.4 厦门岛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研究  17-18
  1.2 浮游植物与赤潮藻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  18-26
    1.2.1 浮游植物与赤潮藻种类和数量分析方法  18-20
    1.2.2 浮游植物与赤潮藻种群结构分析技术  20-23
    1.2.3 色谱法的发展及其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23-24
    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应用  24-26
  1.3 河口生态安全与环境现状  26-28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8-31
    1.4.1 本研究的目的  28-29
    1.4.2 本研究的意义  29-31
第二章 应用特征光合色素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31-56
  2.1 前言  31-32
  2.2 材料与方法  32-38
    2.2.1 研究区域概况  32-34
    2.2.2 站位布设与样品采集  34
    2.2.3 样品预处理  34-36
    2.2.4 HPLC分析  36-37
    2.2.5 色素的定性与定量  37-38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8-56
    2.3.1 利用标准色素检验柱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重现性  38-40
    2.3.2 色素标准品  40-45
    2.3.3 本实验检测到的色素  45-46
    2.3.4 九龙江口浮游植物色素的分布  46-47
    2.3.5 九龙江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47-49
    2.3.6 色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指示  49-50
    2.3.7 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0-56
第三章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监测主要产毒素赤潮藻  56-69
  3.1 前言  56-57
  3.2 材料与方法  57-60
    3.2.1 研究区域概况  57
    3.2.2 标准藻种培养与计数  57-58
    3.2.3 主要试剂与溶液  58-59
    3.2.4 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59
    3.2.5 DNA提取与Real-time PCR  59-60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0-69
    3.3.1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60-63
    3.3.2 环境样品定量检测结果  63-67
    3.3.3 讨论  67-69
第四章总结  69-74
  4.1 研究结果  69-70
  4.2 应对措施与调控机制  70-72
    4.2.1 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减少陆源污染入海  70
    4.2.2 对工业污水进行处理  70
    4.2.3 提高生活污水处理效率  70-71
    4.2.4 提倡和推广使用农家肥  71
    4.2.5 认真研究港湾的环境容量, 合理发展海水养殖业  71
    4.2.6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强化公众参与  71-72
  4.3 本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72-73
    4.3.1 创新点  72
    4.3.2 不足之处  72-73
  4.4 展望  73-74
参考文献  74-83
附录  83-87
致谢  87-88

相似论文

  1. 芴甲氧羰基-D-色氨酸及D-苯丙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O631.3
  2. 犀牛角及其仿制品的研究,TS932.2
  3. 奶粉中三聚氰胺分析方法研究及快速测定体系的建立,O657.3
  4. 猪细小病毒感染对猪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因子转录时相影响的研究,S858.28
  5. 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毒力因子的表达及两种根管常用药物对其作用研究,R780.2
  6. 聚乙烯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测定及迁移研究,TS206.4
  7. 注射用头孢硫脒与四种常用输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R942
  8. 应用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技术对微小原甲藻的检测,O657.3
  9. 海洋微藻生长抑制微量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化学生态效应评价中的应用,R284
  10. 退化湿地恢复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Q948.8
  11. 五氯酚降解菌的驯化、筛选及其降解性能的研究,R114
  12. 斑马鱼p8、p8-L1和p8-L2基因的时空表达及其在胁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Q78
  13. 人肠道细菌Fea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数量和组成的研究方法的建立和应用,R378
  14. 低温挤压添加淀粉酶脱胚玉米生产超高麦芽糖浆的试验研究,TS241
  15. 家蚕耐氟近等基因系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S882.1
  16. 巴戟天化学成分及炮制工艺研究,R283
  17. 黄连羊肝丸质量标准的研究,R286
  18. 中药白花前胡水提物对阿霉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的影响,R285.5
  19. 青蒿素类抗疟药动物体内药动学及体外代谢研究,R285.5
  20. VEGF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脏滞留率的影响,R54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 水生植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