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情感的肌体和理性的因子

作 者: 牛文军
导 师: 刘涛
学 校: 河南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李长之 文学批评 感情的型 理智的硬性
分类号: I206.0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8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李长之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位极具个性的文艺理论家。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东渐之西风的吹拂下又接触了西方哲学思想,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情感的肌体和理性因子有机和谐的统一。“感情的型”是李长之文艺批评理论的核心词汇,是他文学批评的标准,体现着他文学批评严谨的理论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李长之高扬起“感情的批评主义”大旗,主张“跳入作者的世界”去和作者共同“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这一批评特色的形成既有中国传统文论、文化的影响,也有王国维“境界说”的影子,更离不开德国古典哲学家和思想家对他的影响。《鲁迅批判》是这一批评特色的经典体现。“理智的硬性”是李长之文艺理论日趋成熟的标志性词汇,是他文学批评原则的体现,也是他文学批评追求感性和理性和谐统一的重要的方面,更是他作为批评家自信的体现。“理智的硬性”的延伸实际上就是李长之文学批评中所具有的批评精神和整体意识,体现出来的就是批评家的求真意志和理性精神。这种理性批评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李长之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有康德哲学思想的成份渗入其中。李长之在抗战期间对五四的反思和认识就充分体现出他理性的方面,也为他文学批评的理性成份增加了砝码。其实《鲁迅批判》中就多多少少体现出了这种理性因素,《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是他文学批评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的成熟之作。李长之文学批评从开始的情感充溢到理性成份逐渐增加是有脉络和轨迹可寻的,抗战爆发和二次世界大战是其批评转变的重要契机,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的批评模式也使李长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李长之的文学批评理论带给我们许多当代启示,他的情感式的审美批评可以为一味追求思辨和逻辑的当代文学批评起到纠偏的作用;“理智的硬性”可以给当代文学批评的一味吹捧、阿谀之风以当头棒喝。如果能真正领悟李长之的文学批评理论,或许可以更快地迎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文艺复兴”。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8
引言  8-12
第一章 感情的肌体:“感情的型”  12-29
  第一节 剥离的情感:“感情的型”的概念和具体内涵  12-16
  第二节 情感的燃烧:感情的批评主义  16-19
  第三节 润物无声:“感情的型”的历史传统和理论渊源  19-24
  第四节 澎湃的激情:《鲁迅批判》  24-29
第二章 理性的因子:“理智的硬性”  29-50
  第一节 理性的升腾:“理智的硬性”的概念  29-31
  第二节 批评精神和整体意识:“理智的硬性”的延伸  31-36
  第三节 追求成熟:.“理智的硬性”的文化与理论渊源  36-39
  第四节 超越的勇气:对五四的认识  39-41
  第五节 走向理智:富含理性的批评实践  41-46
  第六节 转变轨迹:从“感情的型”到“理智的硬性”  46-50
总结  50-52
参考文献  52-53

相似论文

  1. 胡风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观及其当代意义,I206.09
  2. 朱熹北宋文学批评之研究,I206.09
  3. 现代文学批评的一种范式“作家论”研究,I206.6
  4. 杂色蝴蝶自在舞,I206.09
  5. 来自女性与自然的呼唤,I109.9
  6. 罗兰·巴特叙事观念的转变及意义,I0
  7. 走向自由,永远的建构,I0
  8. 交流与融合,I206.09
  9. 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及其当下建构,I206.7
  10. 现代性的两维—瞿秋白、李长之文学批评合论,I206.6
  11. 李长之文学批评观研究,I206.09
  12. 李长之文艺批评研究,I206.09
  13. 论李长之的批评理论及其实践,I206.09
  14. “俗”与“雅”的博弈,I207.42
  15. 论李长之的中国古典文学批评,I206.6
  16. 西苏“身体写作”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范式建构的影响,I565.074
  17. 博客文学批评论,I206.7
  18. 从《愤怒的葡萄》看斯坦贝克的生态观,I712
  19. 李树不同品种光合特性比较研究,S662.301
  20. 另类批评的风采,I206.09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文学批评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