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甘草酸二铵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 者: 郭海荣
导 师: 霍丽娟
学 校: 山西医科大学
专 业: 消化内科学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甘草酸二铵 白细胞介素 核因子-κB 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髓过氧化物酶
分类号: R574.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0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其发病率不论在国内和国外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虽然近年来UC在环境、感染、遗传、免疫等病因学方面以及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一些新型药物也已用于结肠炎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如新型5-ASA制剂、免疫反应调控剂(抗CD3抗体visilizumab)及细胞因子调控剂(抗TNF-α的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等,但由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高、价格昂贵等问题影响了这些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因此,寻找一种疗效确切、安全、价格便宜的药物用于治疗UC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DG)是甘草有效成分的第三代提取物,具有保护膜结构、抗生物氧化、调节免疫及影响内源性类固醇激素等生物活性。由于DG具有较强的与皮质类固醇类似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因此可能成为替代皮质激素治疗UC的一种有效药物,尤其是对那些对激素抵抗、依赖和有激素应用禁忌症的患者。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DG用于治疗肝炎的研究报道较多,而有关其治疗UC的报道却很少,且机制不明。本课题主要研究DG治疗UC模型大鼠的疗效并探讨相关的作用机制,进而为临床应用其治疗UC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目的观察甘草酸二铵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和乙酸联合建模法制备UC模型,模型形成后将存活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4个治疗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各治疗组给药方法:5-ASA组给予5-ASA溶液(100mg/kg)灌肠;DG组给予DG溶液(40mg/kg)灌肠;5-ASA+DG组给予5-ASA溶液(100mg/kg)(上午8时)和DG溶液(40mg/kg)(下午4时)灌肠;5-ASA+地塞米松组给予5-ASA溶液(100 mg/kg)(上午8时)和地塞米松溶液(0.2mg/kg)(下午4时)灌肠,每日1次,共7日。每日观察各组大鼠大便性状、便血及体重改变情况,评价疾病活动指数(DAI)。治疗7天后,各组大鼠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清,-20℃贮存,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取距肛门约8cm处结肠组织,一部分经10%甲醛溶液固定,进行HE染色;另一部分制作肠组织匀浆,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此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结肠黏膜核因子-κB(NF-κB)、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DAI、组织学评分及MPO活性显著增高(P<0.05),血清IL-4、结肠黏膜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IL-6、结肠黏膜NF-κB p65、iNOS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2.治疗7天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5-ASA组和DG组的DAI、组织学评分及MPO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IL-4、结肠黏膜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血清IL-6、结肠黏膜NF-κB p65、iNOS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与5-ASA组和/或DG组相比,5-ASA+DG组和5-ASA+地塞米松组的DAI、组织学损伤评分及MPO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IL-4、结肠黏膜SOD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血清IL-6、结肠黏膜NF-κB p65、iNOS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DG组与5-ASA组相比,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ASA+DG组与5-ASA+地塞米松组相比,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G以及5-ASA均可以作为治疗大鼠UC的药物,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F-κB p65、iNOS在结肠黏膜的表达,增加IL-4释放及结肠黏膜SOD活性,抑制IL-6产生,而达到治疗结肠炎的目的,两者疗效相当,联合应用时效果更佳,且具有与地塞米松和5-ASA联合用药时类似的治疗效果,避免了激素样的副作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英文摘要  7-9
正文  9-28
  前言  9-10
  材料与方法  10-13
  结果  13-17
  讨论  17-22
  参考文献  22-25
  附图  25-28
综述  28-39
  正文  28-36
  参考文献  36-39
个人简历  39-40
致谢  40

相似论文

  1. 王嘉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疡性结肠炎的方药分析研究,R259
  2. 携带人白细胞介素10转基因小鼠的初步研究,Q78
  3. PCV2对体外培养仔猪淋巴细胞NF-κB信号的影响,S858.28
  4. MMP-7和溶菌酶在DSS诱导的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S858.91
  5. 维生素A不同给药途径对持续性哮喘大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IL-4、IFN-γ细胞因子的影响,R562.25
  6. 甘草酸二铵脂质配位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R575.5
  7. 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小鼠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R614
  8. 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及颈椎间盘TNF-α、IL-1β的表达,R681.55
  9. 穴位埋线对哮喘模型大鼠IL-4等影响的实验研究,R245
  10. 鹅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提取与性质研究,TS254.9
  11. 重组hIL-10抗家兔皮肤移植排斥反应及其对IL-2、IFN-γ、GCs、T细胞凋亡的影响,R392
  12. 亚洲人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R541.4
  13. 支气管哮喘不同发病阶段IL-18、IL-33等炎性因子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R562.25
  14. 艾迪莎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MMP-2和TNF-α表达的影响,R574.62
  15. 罗格列酮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PPARγ、NF-κB和TNF-α表达的影响,R574.62
  16. BMS-345541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粒细胞浸润及运动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R651.2
  17. 血清及房水中VEGF、IL-6水平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相关性研究,R775
  18. MG-132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肝损伤:伴有AhR和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改变,R363
  19. 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在溃疡性结肠炎与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R574.62
  20.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白介素-16的测定及临床意义,R725.6
  21. IL-15及IL-15受体α亚基对肝转移小鼠的治疗作用,R735.7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内科学 > 消化系及腹部疾病 > 肠疾病 > 大肠疾病 > 结肠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