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矮岩羊种群生态学研究

作 者: 申定健
导 师: 郑合勋;王淯
学 校: 河南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矮岩羊 行为谱 行为编码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集群特征 生境选择
分类号: Q958.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矮岩羊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特产于我国金沙江畔,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四川省巴塘县境内。2006年8月、2007年7~12月和2008年3~7月,我们在四川省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对矮岩羊行为谱、行为PAE编码、日活动节律、活动时间分配集群特征生境选择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针对行为的3要素,建立了矮岩羊行为的三位编码系统:依据矮岩羊的姿势、动作和环境建立P码、A码和E码,对一种特定的行为依其发生的环境,涉及的姿势和动作建立PAE编码系统。观察分辨和记录到矮岩羊的11种姿势,75种动作,14种活动环境,92种行为,分列于取食、反刍、休息、运动、排遗、调温、发情、交配、育幼、冲突、通讯、聚群和杂类等13大类行为。标明各种行为在雄性、雌性和幼体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以及发生季节,并建立了各行为要素码与行为序位码之间的联系。按年龄、性别把矮岩羊种群分为成雄、成雌、亚成体和幼体4个组,采用焦点取样-瞬时记录法记录一次岩羊的行为。观察记录矮岩羊的取食、卧息、站立、运动和其它行为等5种行为,采用非参数检验的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矮岩羊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季节变化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矮岩羊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取食(44.56±2.72%)时间比例最高,其次是卧息(25.54±3.19%),再次是站立(15.15±0.60%)和运动(11.39±0.55%),其它行为(3.40±0.31%)最低;一年中,8月取食时间比例最低(40.80%)、卧息最高(29.35%),12月取食最高(49.66%)、卧息最低(18.85%),站立、运动和其它行为变化不大;春秋冬3季均出现2个取食高峰和1个卧息高峰,夏季则出呈现3个取食高峰和2个卧息高峰,冬季取食时间比例(47.01%)最高、卧息(21.95%)最低,夏季则与之相反;成年雄性(4.40%)与成年雌性(2.80%)、成体(3.60%)与亚成体(2.70%)仅在其它行为上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而在取食、卧息、站立和运动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幼体在3个年龄组中取食(40.70%)和站立(12.10%)时间比例上均最低,卧息最高(32.30%),而在运动时间分配上成体、亚成体和幼体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对矮岩羊2007年和2008年集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观察到34群217只矮岩羊,集群平均大小为6.4±4.9只;2008年16群135只羊,集群平均大小为8.4±7.7只。集群分为雄性群(2007年:8.8%;2008年:6.3%)、雌性群(2.9%;0)、混合群(70.6%:81.2%)、母仔群(8.8%;12.5%)和孤羊(8.8%;0)5种类型。在不同季节,5种集群类型比例都有所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大小集群分布之间和不同类型集群大小之间也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2~10只集群的集群数在2007年占73.5%、在2008年占75.0%,呈集小群特征。汇总不同年份的集群,ANVOA表明各年集群平均大小差异显著(P<0.05),LSD法多重比较发现,相对2000年集群平均大小2007年(P<0.05)和2008年(P<0.01)均显著上升。年龄组结构中,成体、亚成体和幼体个体数比为100∶26.4∶28.6(2007年)和100∶24.7∶20.4(2008年)。雌雄性比2007年为100∶55.7、2008年为100∶56.6,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样线调查法对矮岩羊生境选择季节性交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矮岩羊秋冬季对17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倾向选择中等以上避风性,石质或便石质活动基底,灌丛盖度10%~40%、种数>4种、高度>100 cm,草种数>5种、高度<20 cm或>40 cm,坡度>60°的南坡或西坡,隐蔽级<30%或>60%,水源距离>500 m,裸岩距离<2m,林缘距离1000~1500 m,1级风,海拔高度<2800 m,人为干扰距离500~1000 m,动物干扰距离80~150 m的生境。而春夏季对18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倾向选择凹坡或凸坡,中等及以下避风性,石质或便石质活动基底,灌丛盖度10%~40%、种数4~5种、高度>100 cm,草盖度>30%,种数4~5种、高度<20cm或>40 cm,坡度>60°的东坡、西坡或东南坡,隐蔽级>60%,水源距离500~1000 m,裸岩距离<2m,林缘距离<1000 m,海拔高度>2600 m,人为干扰距离>500 m,动物干扰距离>80 m的生境。因子分析表明,影响秋冬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人为干扰距离、海拔高度、林缘距离、水源距离、灌丛高度、隐蔽级、风级和动物干扰距离等生境因子,而影响春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人为干扰距离、海拔高度、林缘距离、草高度、草盖度、坡度、坡形等生境因子。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1
第1章 前言  11-13
第2章 四川省竹巴笼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  13-16
  2.1 地理位置及范围  13
  2.2 自然环境状况  13-14
    2.2.1 地貌特征  13
    2.2.2 气候特征  13-14
    2.2.3 水文特征  14
    2.2.4 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14
  2.3 动植物概况  14-16
    2.3.1 植被组成及类型分布  14-15
    2.3.2 动物组成类型  15-16
第3章 矮岩羊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16-28
  3.1 研究方法  16-18
    3.1.1 研究地点  16
    3.1.2 研究方法  16-17
    3.1.3 行为定义  17-18
    3.1.4 行为编码  18
  3.2 结果  18-19
  3.3 讨论  19-28
    3.3.1 矮岩羊行为PAE编码分类的必要性  19-21
    3.3.2 矮岩羊行为PAE编码分类意义  21-22
    3.3.3 缺陷与不足  22-28
第4章 矮岩羊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  28-38
  4.1 研究方法  28-30
    4.1.1 研究地点及个体识别  28-29
    4.1.2 行为观察与取样  29
    4.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9-30
  4.2 结果  30-35
    4.2.1 日活动节律  30-31
    4.2.2 日活动时间分配  31-34
    4.2.3 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  34-35
  4.3 讨论  35-38
    4.3.1 日活动节律  35-36
    4.3.2 活动时间分配  36-37
    4.3.3 活动时间分配的季节性变化  37-38
第5章 矮岩羊集群特征  38-45
  5.1 研究方法  38-39
    5.1.1 调查方法  38-39
    5.1.2 集群划分  39
  5.2 结果  39-42
    5.2.1 集群类型  39-40
      5.2.1.1 集群类型分布  39
      5.2.1.2 集群的季节变化  39-40
    5.2.2 集群大小  40-41
      5.2.2.1 集群大小分布  40
      5.2.2.2 不同集群类型大小和个体分布  40
      5.2.2.3 集群平均大小年间变化  40-41
    5.2.3 年龄组结构和性比  41-42
  5.3 讨论  42-45
    5.3.1 矮岩羊集群类型  42-43
    5.3.2 矮岩羊集群大小  43
    5.3.3 矮岩羊年龄组结构及性比  43-45
第6章 矮岩羊生境选择季节性变化  45-57
  6.1 研究方法  45-48
    6.1.1 生境因子测定  45-47
    6.1.2 数据分析  47-48
  6.2 结果  48-54
    6.2.1 矮岩羊秋冬季生境因子选择特征  48-50
    6.2.2 矮岩羊春夏季生境因子选择特征  50-52
    6.2.3 矮岩羊秋冬季与春夏季生境因子选择性比较  52-53
    6.2.4 矮岩羊秋冬季与春夏季生境选择因子分析  53-54
  6.3 讨论  54-57
第7章 结论、保护建议与展望  57-59
  7.1 结论  57
  7.2 保护建议  57-58
  7.3 展望  58-59
参考文献  59-65
致谢  65

相似论文

  1. 福建兴化湾西岸越冬水鸟多样性与生境选择研究,Q958
  2. 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判定与特征识别研究,F224
  3. 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宜章臭蛙与花臭蛙繁殖期的生境选择与种群动态研究,Q958
  4. 广西靖西县东黑冠长臂猿(Nomascus nasutus)取食生态初步研究,Q958
  5. 面向任务调度的集群功耗管理,TP393.01
  6. 复杂物流系统仿真运行时间分配问题研究,F253.9
  7. 湖北石首麋鹿生境选择及种群动态,Q958
  8. 哺乳期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昼间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研究,Q958
  9. 扎龙湿地恢复初期春季黑翅长脚鹬与白腰草鹬的觅食生境选择,Q958
  10. 野生太行山猕猴的种群生态和社会结构,Q958
  11. 黄河三角洲繁殖东方白鹳生境选择和环境容纳量分析,Q958
  12. 藏狐家域计算方法的比较及其主要食物对家域分布特征的影响,Q958
  13. 棘胸蛙不同地区的两性异形及人工环境下繁殖行为研究,S917.4
  14. 朱鹮(Nipponia nippon)非繁殖期行为研究及野化训练技术规程,S865
  15. 藏羚羊对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的适应性及穿越通道时的行为学研究,Q958
  16. 扎龙湿地白枕鹤栖息地利用,Q958
  17. 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繁殖生态和栖息地选择特征,Q958.1
  18.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黔金丝猴生境分析,S863
  19. 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分析,F832.51
  20. 基于“3S”技术的扎龙湿地恢复初期丹顶鹤繁殖期生境选择研究,Q958.1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 动物生态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