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及其效果研究

作 者: 姜涛
导 师: 栾敬东
学 校: 安徽农业大学
专 业: 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农村基础设施 生产函数 投融资效果 模式选择
分类号: 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468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质量和效率、农村社会的富裕程度及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决定着是否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模式。近年来,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取消农业税,并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加之长期实行的财政区别城乡投入政策,农村基础设施无论在起点还是建设上与城市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实际情况表明,当前情况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单单依靠国家财政投入,面对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由政府独自承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现实,而依靠集体或农民等其他主体投入更是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之下,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尤为重要。本文以投融资理论、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农业经济理论为基础,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应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重点、分阶段投入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本文主体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是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基本理论的介绍,包括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特征描述、投融资相关概念等,主要从理论上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章以建国后体制的变迁为线,分别介绍了我国及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的历史与现状,简单分析了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首先分析了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及投资主体情况,然后运用农业比较投资率对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资金供给情况进行判断,得出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结论,并对成因进行了分析,包括财政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及“一事一议”制度存在缺陷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过程中应坚持的一般原则。第五章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建立C-D生产函数对数模型,对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有明显推动作用结论,剔除不能通过检验各要素,再次回归后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0.097。然后细分农村基础设施,再利用生产函数对数模型,通过回归分别测算了农村道路、农村电力、农田水利等要素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因安徽省农村道路建设跳跃性较大,不能通过检验,无法测定其贡献率,农村电力与农田水利贡献率分别为1.340和16.018,与农业总产值相关系数达0.936和0.987,为未来安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向提供了依据。第六章在借鉴韩国及印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未来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如创新政府对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制、转变投融资策略、引进PPP等先进融资方式等,然后针对不同农村基础设施,探讨了符合各自情况的投融资模式。最后对本文做出研究性结论,主要包括:(1)必须从战略上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农村基础设施内部由于各基础设施类型不同,具有不同技术经济特征,需要采取不同的投融资模式;(3)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在对投资各方利益的分配上需遵循公平原则。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3-5
Abstract  5-9
文献综述  9-12
1 引言  12-15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1.1.1 研究目的  12
    1.1.2 研究意义  12
  1.2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2-13
    1.2.1 研究方案  12-13
    1.2.2 技术路线  13
  1.3 本文结构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5
2 农村基础设施内涵及其投资效果理论分析  15-21
  2.1 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征  15-17
    2.1.1 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15-16
    2.1.2 基础设施的特征  16-17
  2.2 农村基础设施的内涵分析  17-18
    2.2.1 农村基础设施的基本内涵与类型  17
    2.2.2 农村基础设施的特征  17-18
  2.3 投融资相关概念  18-19
  2.4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果理论分析  19-21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程  21-25
  3.1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与现状  21-23
  3.2 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程  23-25
4 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分析  25-33
  4.1 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资金来源情况分析  25-26
  4.2 对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量的判定  26-27
    4.2.1 判定方法  26
    4.2.2 利用农业比较投资率对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量的判定  26-27
  4.3 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原因分析  27-30
    4.3.1 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且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  27-28
    4.3.2 村集体投资能力不足  28-29
    4.3.3 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资金供给不足  29
    4.3.4 农民增收缓慢,缺乏投资动力  29
    4.3.5 "一事一议"制度存在缺陷  29-30
    4.3.6 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不合理  30
  4.4 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应坚持的一般原则  30-33
    4.4.1 要树立公共财政观念,明确各级政府间"财权"、"事权"对应关系  30-31
    4.4.2 必须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  31
    4.4.3 用好"一事一议"政策  31
    4.4.4 完善政策法规,为将来新融资方式的健康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31-33
5 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果实证分析  33-37
  5.1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33-34
    5.1.1 计量经济分析模型的建立  33
    5.1.2 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益分析  33-34
  5.2 农村基础设施内部各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分析  34-36
    5.2.1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34-35
    5.2.2 各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35-36
  5.3 对计量结果的分析  36-37
6 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探讨  37-47
  6.1 韩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  37-39
  6.2 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初探  39-42
    6.2.1 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制  39-40
    6.2.2 合理确定集体组织收入来源,增强集体的投资能力  40-41
    6.2.3 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社区性基础设施建设  41
    6.2.4 转变投融资策略,构建多元化合理融资渠道  41-42
    6.2.5 促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基金  42
  6.3 不同类型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42-47
    6.3.1 农田水利设施投融资模式  43
    6.3.2 农村道路投融资模式  43-44
    6.3.3 农产品储存和销售设施的投融资模式  44-45
    6.3.4 农村电力设施投融资模式  45
    6.3.5 农村通信设施投融资模式  45-46
    6.3.6 农村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46-47
7 结论  47-48
参考文献  48-51
致谢  51-52
作者简介  52-53
在校发表的学术论文  53

相似论文

  1.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G644
  2. 基于H.264/AVC可分级视频编码算法的研究,TN919.81
  3. H.264/AVC帧内预测模式选择算法研究,TN919.81
  4. 石嘴山市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205
  5. 泰国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研究,G323.36
  6. 军民融合式国防科研投资研究,F426.48
  7. 中国法治建设路径选择,D920.0
  8.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就业保障研究,F249.2
  9. H.264帧内预测算法技术研究,TN919.81
  10. H.264帧间预测算法的研究,TN919.81
  11. MPEG-2到H.264视频转码算法研究,TN919.81
  12. 大连建设东北亚区域金融中心问题研究,F832.7
  13.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的研究,F812.8
  14. 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供给问题研究,F320
  15. 农村基础建设融资决策系统研究,F320
  16.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研究,F323
  17. 湖北省淡水渔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F326.4
  18. 第三人侵权之工伤救济模式的选择与思考,D922.54
  19. 高等教育的投入效益分析,G649.2
  20. 多视点立体视频编解码算法的研究与应用,TN919.81
  21. 云南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研究,F842.6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