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甘肃河北杨群体等位酶变异研究及快繁体系的优化

作 者: 李枫
导 师: 李毅
学 校: 甘肃农业大学
专 业: 林木遗传育种
关键词: 河北杨 群体 等位酶 变异 快繁 体系优化
分类号: S792.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5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 huet Chow)是杨属白杨派山杨组树种,为高大乔木,是我国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特有的杨树种;是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绿化荒山的优良树种,特别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区的重要造林树种。本研究运用等位酶分析技术,从蛋白质水平探讨甘肃河北杨6个群体的等位酶变异,揭示河北杨群体的遗传变异,为研究河北杨的起源、群体的生态适应性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河北杨组培快繁体系进行优化,为该树种的保存和快速繁殖提供参考,以满足对这一优良乡土树种快速栽培和推广的需要。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对8种酶(过氧化物酶、酯酶、苹果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乙醇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甲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酶谱迁移率分析,6个群体在26条酶带上的迁移率基本一致,各迁移率值之间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平均差异仅为0.01,说明河北杨群体生长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生态学适应,但是这些都不足以说明河北杨群体存在遗传本质上的差异。甘肃河北杨是一个高度纯合的无性系群体。(2)根据对6个群体的8种酶系统的分析,在26个基因位点共鉴定出26个等位基因,所有基因位点均为单态位点,各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均为1.0,6个群体不存在遗传变异;6个群体间不存在遗传分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零,说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6个群体具有相同的遗传基础和起源----来自同一个无性系群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甘肃河北杨的起源问题,推断甘肃河北杨由人为因素从陕西吴旗县传入甘肃,经过多年自东向西传播,形成了今天的分布。(3)通过对河北杨组培快繁体系进行优化,筛选出最适合河北杨外殖体启动的培养基为1/2MS+6-BA0.5mg/L+ NAA0.1mg/L,30天后,启动率为81.87%;最佳的丛芽增殖培养基为1/2MS +6-BA0.5mg/L+ NAA0.05mg/L,60天后,增殖系数可达4.15;最适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 +IBA 0.2 mg/L,30天后,生根率达到90%。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9
1 前言  9-10
2 文献综述  10-23
  2.1 遗传多样性研究  10-16
    2.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10
    2.1.2 遗传多样性的含义  10-11
    2.1.3 遗传多样性的起源  11
    2.1.4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11-12
    2.1.5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2-16
      2.1.5.1 形态学标记  12-13
      2.1.5.2 细胞学标记  13-14
      2.1.5.3 分子标记  14-15
      2.1.5.4 生化标记  15-16
  2.2 等位酶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16-18
    2.2.1 等位酶概念  16
    2.2.2 以等位酶为标记研究遗传多样性的特点  16
    2.2.3 等位酶技术的原理  16-17
    2.2.4 国外等位酶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7
    2.2.5 我国等位酶技术的应用  17-18
    2.2.6 河北杨等位酶分析  18
  2.3 河北杨地理分布及研究进展  18-21
    2.3.1 河北杨生物学特征及地理分布  18-20
    2.3.2 河北杨研究进展  20-21
  2.4 国内外杨属植物离体快繁研究  21-22
  2.5 河北杨离体快繁研究  22-23
3 甘肃河北杨群体等位酶变异研究  23-31
  3.1 研究目的意义  23
  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3
    3.2.1 研究内容  23
    3.2.2 技术路线  23
  3.3 材料与方法  23-28
    3.3.1 材料  23-24
    3.3.2 方法  24-28
      3.3.2.1 主要仪器设备  24
      3.3.2.2 酶系统的选择  24-25
      3.3.2.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储备液及染液储备液的制备  25-26
      3.3.2.4 实验操作步骤  26-27
      3.3.2.5 酶谱判读和数据分析  27-28
  3.4 结果与分析  28-30
    3.4.1 酶谱迁移率分析  28-29
    3.4.2 等位酶分析  29-30
  3.5 小结  30-31
    3.5.1 酶谱迁移率(RF)  30
    3.5.2 等位酶分析  30-31
4 河北杨快繁体系的优化  31-41
  4.1 研究目的意义  31
  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32
    4.2.1 研究内容  31
    4.2.2 技术路线  31-32
  4.3 材料与方法  32-34
    4.3.1 材料  32
    4.3.2 基本培养基和药剂配制  32
      4.3.2.1 基本培养基  32
      4.3.2.2 激素的配制  32
    4.3.3 培养基制备与培养条件  32-33
      4.3.3.1 培养基制备  32-33
      4.3.3.2 培养条件  33
    4.3.4 试验方法  33-34
      4.3.4.1 初代培养  33
      4.3.4.2 继代培养  33
      4.3.4.3 生根培养  33-34
    4.3.5 数据分析  34
  4.4 结果与分析  34-39
    4.4.1 外植体选择和消毒  34
    4.4.2 启动培养基的筛选  34-36
    4.4.3 继代增殖培养基的筛选  36-38
    4.4.4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38-39
  4.5 小结  39-41
    4.5.1 外殖体消毒  39
    4.5.2 基本培养基的影响  39-40
    4.5.3 启动培养  40
    4.5.4 增殖培养  40
    4.5.5 生根培养  40-41
5 结论与讨论  41-45
  5.1 结论  41-43
    5.1.1 酶谱迁移率分析  41
    5.1.2 等位酶分析  41-42
    5.1.3 河北杨快繁体系优化  42-43
      5.1.3.1 启动培养基  42-43
      5.1.3.2 增殖培养基  43
      5.1.3.3 生根培养基  43
  5.2 讨论  43-45
致谢  45-46
参考文献  46-52
附图  52-54
个人简介  54-55
导师简介  55-56

相似论文

  1. 中医药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研究,R259
  2. HCV准种变异特性及其免疫逃逸机制初步研究,R392.1
  3. 趣缘群体的社会互动研究,C912
  4. 污染源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试验,X820.4
  5. 基于GIS的植烟土壤养分分区及推荐施肥研究,S158
  6. 城市贫困居民社会救助研究,D632.1
  7. 农村群体性事件与基层政府治理对策研究,D631.4
  8. 改进的蚁群算法及其在TSP上的应用研究,TP301.6
  9. 弯孢属种分子鉴定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疑难种上的应用,Q949.32
  1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遗传变异分析及猪α干扰素的真核表达,S858.28
  11.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D630
  12. 《瞭望》与《南风窗》群体性事件报道策略比较研究,G212.2
  13. 霍乱弧菌调控aphB的基因筛选及功能研究及铜绿假单胞菌对霍乱弧菌抑制作用研究,R378
  14. 侵蚀红壤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肥力质量评价,S158
  15. 滩涂土壤养分与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变异及评价研究,S158
  16. GIS和地统计学应用于泸州植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分区管理技术研究,S158
  17. 小麦群体生长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S512.1
  18. 作物品种群体抗性性状基因座定位的新方法研究,S336
  19. 入侵植物薇甘菊的转录组分析及其群体遗传特征初探,S451
  20. 玉米四交群体株型及生育期相关性状的QTL分析,S513
  21. 基于小麦群体指标及氮营养状况的籽粒产量和品质预测研究,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树种 > 阔叶乔木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