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陕西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研究

作 者: 张建肖
导 师: 安树伟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关键词: 秦巴山区 生态补偿机理 跨区污染 退耕还林 logistic生长曲线
分类号: X3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5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具有普遍性,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常常被激化。为了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了生态补偿措施。近些年来,中国也开始尝试采用生态补偿措施来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有效实施生态补偿,加强生态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既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陕南秦巴山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而为了保护水源地水质,陕南秦巴山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关闭水源地污染企业等措施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许多经济发展的机会,凸显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对该地区实施生态补偿也就亟待必须。本研究首先从宏观方面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的发展研究、理论依据、价值化研究和实践研究;其次,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背景,应用“跨区污染”理论和logistic生长曲线阐释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的机理,并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说明,在整体福利最大化前提下,要求陕南秦巴山区为水源地生态环境治理付出比单个治理时更多的努力,并得出对陕南秦巴山区基本补偿是生态补偿项目得以实施的基础,产业结构调整补偿是项目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最后,文章结合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完善该地区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即本文结论:第一,针对陕南秦巴山区具体情况,采用机会成本方式测算具体补偿额度,从而提高补偿标准;第二,根据陕南具体的自然环境状况并依照生态规律,延长补助期限;第三,抓住国家实施政策补偿这一契机,积极主动反应本地区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利益需求;第四,加强与受惠地区的交流与协作,例如:建立水资源交易模式、建立流域生态价值评估机制;第五,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方式,避免禁止发展的污染严重产业,大力发展与生态补偿政策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如旅游业、绿色食品业、医药产业等,从而达到既发展了经济,又维持了生态良好,同时也响应了国家的生态补偿政策的一个多赢目标。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1章 导言  8-12
  1.1 选题背景  8-9
  1.2 研究意义  9-10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0
  1.4 本文创新之处  10-11
  1.5 论文结构  11-12
第2章 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12-19
  2.1 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发展研究  12
  2.2 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12-14
    2.2.1 博弈论  12-13
    2.2.2 福利经济学  13
    2.2.3 公共产品理论  13-14
  2.3 生态补偿的价值化研究  14-15
  2.4 生态补偿的实践研究  15-19
    2.4.1 国外关于生态补偿的实践研究  15-16
    2.4.2 国内关于生态补偿的实践研究  16-18
    2.4.3 生态补偿研究的不足及有待改进之处  18-19
第3章 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机理分析  19-28
  3.1 跨区污染的含义  19
  3.2 陕南秦巴山区南水北调工程的跨区污染的机理分析  19-23
    3.2.1 公共物品的私人自愿供给机理  19-21
    3.2.2 生态补偿主体的博弈  21-23
  3.3 陕南秦巴山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机理分析  23-28
    3.3.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23-24
    3.3.2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24-25
    3.3.3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机理  25-28
第4章 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现状分析  28-38
  4.1 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28-29
  4.2 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相关政策概述  29-30
    4.2.1 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  29-30
    4.2.2 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  30
    4.2.3 倡导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30
  4.3 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现状  30-38
    4.3.1 环境方面  30-35
    4.3.2 经济发展方面  35-36
    4.3.3 生态移民方面  36-38
第5章 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38-44
  5.1 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中的利益主体  38
  5.2 生态补偿中的问题  38-44
    5.2.1 退耕还林粮食补偿标准缺乏合理性  38-39
    5.2.2 退耕还林粮食补贴年限不公平  39
    5.2.3 退耕还林过程补偿不到位、侵犯农民权益现象严重  39-40
    5.2.4 尚未建立协调各方利益的生态补偿机制  40-41
    5.2.5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难以量化  41-42
    5.2.6 尚未进行充分产业结构调整  42-44
第6章 完善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  44-50
  6.1 提高退耕还林补偿标准  44
  6.2 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  44-45
  6.3 积极主动反映本地区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利益诉求  45
  6.4 加强与受惠地区的交流与协作,促进本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45-47
    6.4.1 水资源交易模式  46-47
    6.4.2 建立流域生态价值评估机制  47
  6.5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47-50
    6.5.1 鼓励发展的产业  47-48
    6.5.2 禁止发展的产业  48-50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50-51
  7.1 全文总结  50
  7.2 文章不足与展望  50-51
参考文献  51-5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54-55
致谢  55

相似论文

  1. 基于农户调查的退耕还林(草)意愿分析,F224
  2.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F326.2
  3. 秦巴山区省级重点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调查研究,G635.1
  4. 秦巴山区5种野生百合耐盐性的初步评价,S682.29
  5. 秦巴山区土壤信息系统建设研究,S159.2
  6.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对农地资源产业系统耦合的影响研究,F323.21
  7. 秦巴山区板栗疫病及主要虫害防治技术研究,S436.64
  8. 秦巴山区高速公路桥涵水文计算研究,U442.3
  9. 秦巴山区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研究,G807.4
  10. 秦巴山区中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G633.96
  11. 退耕还林中的乡镇政府行为研究,F326.2
  12. 近25a来秦巴山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响应,P461.7
  13. 秦巴山区植被类型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Q948
  14. FTSJ1基因与秦巴山区精神发育迟滞基于家系的关联分析,R749.94
  15. 秦巴山区高速公路桥涵抗水毁设计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U442.5
  16. 西部地区生态补偿问题研究,X321
  17. 3S技术在县域退耕还林(草)中的应用,S712
  18. 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科尔沁沙地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S721
  19. 秦巴山区4种野生百合鳞茎提取物的抑菌性研究,S682.29
  20. 秦巴山区野生百合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保存研究,S682.29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保护管理 > 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 >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