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歌剧《原野》中“金子”咏叹调的演唱探析

作 者: 罗丽娟
导 师: 杨清
学 校: 上海师范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歌剧 《原野》 金子 咏叹调 演唱分析
分类号: J61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歌剧《原野》以作曲家独有的歌剧思维,融合了中西音乐的精髓,以欧洲歌剧与中国戏曲密切结合的创作手法,以巨大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人物形象相互融合的表现手段,使之成为民族性和世界性容为一体的中国歌剧里程碑式的巨作。而金子这一人物又是贯穿全剧,是剧中人物矛盾之焦点。金子的咏叹调在女高音演唱曲目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同时受到美声和民族两种唱法的演唱者的亲睐,这是中国歌剧作品中所不多见的现象。本文就金子的三首咏叹调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唱段的演唱进行了探讨研究。并就其对中国声乐的发展的启示谈一些自己的感想。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对歌剧《原野》及其音乐特点进行介绍。第二章对金子的人物形象进行描述。第三章对金子咏叹调的演唱难点进行分析,从寻找中西两种唱法的最佳契合的角度进行演唱分析。第四章就由金子的咏叹调引发的对声乐演唱的思考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6
前言  6-7
第一章 《原野》简介及音乐特点  7-13
  第一节 话剧《原野》的创作  7-8
  第二节 歌剧《原野》的创作  8-13
    一、作曲家的人生阅历  8-9
    二、黄金搭档"三入团"  9-10
    三、歌剧《原野》声乐作品中的音乐创作特点  10-13
第二章 “金子”的人物形象分析  13-18
  第一节 “金子”的人物形象  13-16
    一、集多种矛盾于一身  13
    二、魅惑、聪明、天真、善良  13-15
    三、内心的无奈与争扎  15
    四、敢爱敢恨,追求自我、坚强如磐石  15-16
  第二节 金子角色扮演的不同版本  16-18
    一、民族唱法版本的代表___万山红、韩延文  16-17
    二、美声唱法版本的代表——叶英、邓桂萍  17-18
第三章 “金子”三首咏叹调演唱分析  18-37
  第一节 “金子”咏叹调的演唱难点分析  18-21
    一、歌词  18
    二、音域  18-19
    三、音色  19-20
    四、音准、节奏  20
    五、呼吸  20-21
  第二节 在中、西唱法中寻找最佳契合  21-23
    一、共同之处  22
    二、不同之处  22-23
  第三节 金子三首咏叹调的具体演唱处理  23-37
    一、《哦,天又黑了》  23-29
    二、《啊!我的虎子哥》  29-34
    三、《你们打我吧》  34-37
第四章 由金子咏叹调引发的对声乐演唱的思考  37-42
  第一节 对声乐教学的启示  37-38
  第二节 作品的推出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的作用  38-39
  第三节 走中国特色的歌剧发展之路  39-42
结语  42-43
致谢  43-44
参考文献  44-46
附录  46-63

相似论文

  1. 两种中药的化学物质与质量标准研究,R284.1
  2. 高中歌剧艺术鉴赏教学研究,G633.951
  3. 论十九世纪俄罗斯音乐艺术发展大背景下的柴科夫斯基歌剧创作,J832
  4. 贝利尼女高音咏叹调《耳边响起他的声音》的分析与演唱,J616
  5. 歌剧《原野》中金子的性格分析,J616
  6. 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制度化与规范化初探,J832
  7. 歌剧《孔子》中孔子的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J822
  8. 歌剧《秦始皇与万里长城》我演之体会,J822
  9. 论戏曲艺术对民族歌剧发展的作用,J822
  10. 从艾尔薇拉看歌剧《清教徒》的艺术特征,J832
  11. 浅谈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中的重唱,J832
  12. 歌剧《马五哥与尕豆妹》探析,J822
  13. 从歌剧《伊戈尔大公》看鲍罗丁的创作风格,J832
  14. 《为了爱,我的救主情愿去死》—巴赫声乐作品释义,J605
  15. 浅析歌剧《白毛女》片段《杨白劳》唱段的艺术处理,J616
  16. 莫扎特歌剧《女人心》的研究,J832
  17. 中国当代歌剧《苍原》探微,J822
  18. 马斯卡尼歌剧《乡村骑士》咏叹调《妈妈,那些烈酒》之研究,J617.2
  19. 马斯卡尼歌剧《乡村骑士》研究,J832
  20. 普契尼歌剧中东方元素的探析,J832
  21. 歌剧《玛侬·莱斯科》中格里欧三首男高音咏叹调的演唱研究,J832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 > 声乐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