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循环变排量发动机输出特性模拟计算与台架试验

作 者: 雷术彬
导 师: 韩宗奇
学 校: 燕山大学
专 业: 车辆工程
关键词: 发动机 负荷率 变排量技术 平均值模型 台架试验
分类号: U46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发动机负荷率是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发动机在负荷率为80%~90%时,燃油经济性较好。发动机选配时一般是以保证汽车预期的最高车速、加速与爬坡能力为前提,而在市区行驶的轿车大多情况下是以中低速行驶,发动机负荷率低,通常为20%~50%,因此油耗较高。发动机变工作排量技术,根据汽车的实际工况,通过电控方式有规律的停止部分气缸作功,以改变发动机实际参与作功的排量,使发动机始终处于较经济的负荷率区间,从而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研究变排量技术,通过对具体的变排量模式下发动机输出功率及扭矩的预测,为变排量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本文采用Elbert Hendricks提出的发动机“平均值模型”与经验公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节气门开度、进气歧管容积、进气歧管内空气压力及温度、进气流量、喷油量和发动机转速等建模所需参数的研究,利用Matlab/Simulink模块建立了变排量发动机动力输出特性计算模型,为发动机变排量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条件。最后进行了发动机台架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曲线拟合,验证了计算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计算误差较小,由于发动机的经济工作区间也非定值,因而能满足发动机变排量技术的要求。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第1章 绪论  8-15
  1.1 所选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科学意义  8-9
  1.2 目前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9-13
    1.2.1 Daimler Chrysler 汽车的多排量系统  10-11
    1.2.2 Mercedes-Benz 汽车的主动歇缸技术  11
    1.2.3 GM 汽车的智能燃油管理系统  11-12
    1.2.4 Honda 汽车的可变气缸管理  12-13
  1.3 本课题的基本思路  13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13-15
    1.4.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4
    1.4.2 本课题的关键问题  14-15
第2章 发动机变排量理论基础及前期试验结果  15-24
  2.1 发动机性能指标及特性  15-18
    2.1.1 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  15-16
    2.1.2 发动机的有效性能指标  16-17
    2.1.3 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的热损失  17-18
    2.1.4 发动机速度特性  18
  2.2 发动机变工作排量技术  18-22
    2.2.1 变工作排量模式的设计原则  19
    2.2.2 变工作排量模式的设计方法  19-20
    2.2.3 控制周期等于4 循环变排量模式设计  20-21
    2.2.4 控制周期等于8 循环变排量模式设计  21-22
  2.3 变排量道路试验  22-23
  2.4 本章小结  23-24
第3章 发动机输出特性建模基础  24-36
  3.1 各种发动机输出特性计算方法  24-27
    3.1.1 基于热力学模型的工作过程数值计算  24-25
    3.1.2 类比法  25-26
    3.1.3 平均值模型  26-27
  3.2 平均值模型主要计算参数的获取  27-33
    3.2.1 结构参数  28-29
    3.2.2 计算参数  29-33
  3.3 利用经验公式预测发动机的外特性  33-35
  3.4 本章小结  35-36
第4章 变排量发动机输出特性建模  36-60
  4.1 平均值模型简介  36-37
  4.2 进气系统子模型  37-47
    4.2.1 节气门处空气流量模型  37-42
    4.2.2 进气门处空气流量模型  42-45
    4.2.3 进气歧管空气压力模型  45-47
  4.3 动态燃油子模型  47-51
  4.4 动力输出子模型  51-54
  4.5 变排量模型  54-56
  4.6 仿真结果分析  56-59
  4.7 本章小结  59-60
第5章 台架试验及模型验证  60-70
  5.1 台架试验系统  60-62
  5.2 台架试验数据处理数学模型  62-67
    5.2.1 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发动机外特性  63-64
    5.2.2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发动机速度特性进行曲面拟合  64-67
  5.3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67-69
  5.4 本章小结  69-70
结论  70-71
附录  71-73
参考文献  73-7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77-78
致谢  78-79
作者简介  79

相似论文

  1. 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模态分类技术研究,V235
  2. 比例式气液两相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的研究,V233.2
  3. 涡扇发动机气动流道优化设计技术研究,V235.13
  4. 再生冷却超燃冲压发动机启动阶段的传热特性研究,V231.1
  5. 基于MC9S12XS128的氢内燃机电控系统硬件研究与开发,U464
  6. 基于关键资源的水平集成型虚拟企业任务分配研究,TH186
  7. 微型汽车发动机台架试验实时监测及预警系统研究,U467.5
  8. 两相行波超声电机系统平均值模型研究,TM359.9
  9. 航空发动机叶片CAPP系统的设计与开发,V233
  10. 某型飞机发动机产品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V263.3
  11. 基于过程神经网络集成的航空发动机性能衰退预测,TP183
  12. 压缩天然气发动机主要技术研究与仿真,U464
  13. 航空发动机全状态建模技术研究,V231
  14. 摩托车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U483
  15. 汽车电控发动机MCD相关技术开发,U472.9
  16. 基于二阶滑模的发动机转速控制研究,U464
  17. 基于脉冲控制的迫弹末段弹道修正方法研究,TJ012
  18. 超燃冲压发动机总体方案设计与优化研究,V235
  19. 基于凹腔—支板火焰稳定器的超声速燃烧室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V231.2
  20. 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料供应系统方案研究,V235
  21. 燃气流量可调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动态响应过程研究,V435

中图分类: > 交通运输 > 公路运输 > 汽车工程 > 汽车发动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