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高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作 者: 周强
导 师: 闵锦忠;高庆九
学 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专 业: 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
关键词: 华东地区 极端高温 时空变化 影响因子
分类号: P46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3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利用ETCCDMI(Expert Team on Climate Change Detection Monitoring and Indices)提供的极端温度指数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51~2003年华东地区夏季极端高温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旨在揭示华东夏季极端高温的变化特征、发展趋势,并探讨高温的成因。以往的研究多从夏季日最高温度、平均温度的角度出发,本文根据ETCCDMI定义的相关的代用指数,通过研究极端高温的指数来达到上述研究目的。结果如下:(1)表征极端高温的指数变化趋势不同。对1951~2003年华东51个台站夏季暖日指数、暖夜指数、夏季日数、热浪持续指数的长期演变及变化趋势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华东夏季气温在20世纪60~70年代经历了一次冷的过程,之后温度开始攀升。暖日指数呈下降的趋势,而暖夜指数和夏季日数都呈上升的趋势,其中暖夜指数上升的更显著,但热浪持续指数呈下降趋势。通过EOF方法分析4个指数,极端温度指数的前两种模态基本代表了该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一特征向量分布特征为全区一致的变化,第二特征向量分布特征为南北相反的变化。而REOF分析显示,可以将华东暖日指数、暖夜指数、夏季日数和热浪持续指数各分为三个变化区,80年代到90年代,北区和南区的暖日指数偏小,到2000年后开始上升。东部沿海区域的暖日指数1990年前处于低值区,之后开始上升;北区的暖夜指数在70~80年代经历了两个偏冷阶段,中区的暖夜指数于1980年后开始处于高值区,南区则呈振荡型;南区、中区和北区的夏季日数在2000年后都有增加的趋势;中区、南区和北区的热浪持续指数多数时间处于低值区,2000年后南区和北区有增加的趋势。(2)西太平洋副高对华东极端高温有着重要影响。根据夏季暖日指数一倍标准差的标准,定义了8个酷夏年和4个冷夏年。通过对酷夏年、冷夏年的合成分析,发现在酷夏年,东亚大槽较浅,西太平洋副高偏强,我国东部有较强的偏南风,北方冷空气难以南下,华东附近的海面有偏北风,热带的天气系统难以北上,从而有利于副高持续控制华东(3)每年的6~8月,关键区[180°E~122.5°w,12.5°S~12.5°S]海温与第二年华东夏季高温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海温是通过影响后一年的副高强度,从而影响华东酷夏。(4)依据夏季暖日指数两倍标准差定义典型酷夏年:2003年夏季,副高强度较1967年偏强,西界和北界的影响范围都是持续、稳定的西伸、北跳。而南亚高压则是1967年出现的较早,影响的区域也比2003年广。在酷夏年,水平温度平流作用较小,非绝热加热因子是高温气候形成的关键。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8
第一章 绪论  8-12
  1.1 引言  8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8-10
  1.3 大气环流与我国气温之间的关系  10
  1.4 海温对高温天气的影响  10-11
  1.5 青藏高原加热对高温天气的影响  11
  1.6 本文研究内容  11-12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12-17
  2.1 资料说明  12
  2.2 极端指数定义  12
  2.3 方法  12-17
第三章 华东夏季极端高温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  17-33
  3.1 引言  17-18
  3.2 华东地区夏季极端高温的气候特征  18-21
  3.3 华东地区夏季极端高温指数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特征  21-26
  3.4 华东地区夏季极端高温指数的分区  26-32
  3.5 本章小结  32-33
第四章 华东地区夏季极端高温的环流特征与海温异常  33-46
  4.1 引言  33
  4.2 华东酷夏年的定义  33-34
  4.3 华东地区酷夏年夏季的环流异常  34-38
  4.4 华东地区酷夏与海温场的关系分析  38-45
  4.5 结论  45-46
第五章 华东地区典型酷夏年的个例分析  46-54
  5.1 1967,2003年华东夏季的高温特征  46-47
  5.2 1967,2003年华东酷夏的影响因子  47-51
  5.3 1967,2003年华东酷夏的动力及非绝热加热  51-52
  5.4 本章小结  52-54
第八章 全文总结  54-56
  6.1 华东地区夏季极端高温的时空变化具有区域特征  54
  6.2 华东地区夏季高温和环流场、海温场存在密切联系  54-55
  6.3 酷夏年的形成与西太平洋副高、南亚高压、关键区海温、加热场的异常存在关联  55-56
致谢  56-57
参考文献  57-60

相似论文

  1. 城市湖泊的甲烷排放时空变化及其与水文水质关系,X524
  2. 山仔水库沉积物蓝藻复苏环境影响因子研究,X524
  3. 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网瘾的影响剖析与游戏治疗策略设计,D669.5
  4. 面向服务类型的电子商务信任模型研究,TP393.08
  5. 机床固定结合部动力学参数化建模,TP391.72
  6.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P208
  7. 竹材木质素降解菌营养调控及产酶影响因子研究,TQ925
  8. 旋转式空调压缩机匹配易用性的设计研究,TB652
  9. 基于康体、休闲的城市森林景观研究,S731.2
  10. 广西入境旅游市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F592.7
  11. 外商零售企业在中国扩张战略,F721
  12. 密肋复合墙恢复力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TU311
  13. 城市森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S731.2
  14. 山地条件下的住区环境设计影响因子研究,TU984.12
  15. 基于LCA的村镇住宅建筑能耗评价研究,TU831
  16. 羟基镁铝复合物形成的影响因子及优化研究,TU991.2
  17. 基于3S技术的霍山县土壤侵蚀动态研究,S157.1
  18. 华东地区聚丙烯合成树脂战略研究,F426.72
  19. 华东地区高温灾害风险评估研究,X43
  20. 中医人才及中医著作的地理学分析,R2-03
  21. 江苏省干旱发生规律及其监测预警指标研究,S42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气象学) > 气候学 >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