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之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作 者: 郗希娟
导 师: 刘生良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叶圣陶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语文教育思想
分类号: G63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7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对自己70多年的教育实践写成的百万字的论著的精炼概括。它内涵丰富,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原则,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旨归和最高境界。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领会其在叶圣陶教育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本文将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做相关的研究和探讨。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三章:引言部分,对课题的提出进行说明,并选取几部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介绍,进而提出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角度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章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形成背景及其过程,这一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理论形成背景进行介绍,主要从内外因两方面进行说明。内因包括他早年的成长经历和后期的教育实践经历,外因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同时期朋友的探讨。第二部分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的发展历程,从萌发期(1912年-1949年)、形成期(1949年-1976年)、完善期(1977-1988)三个阶段进行梳理。第二章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内涵及实现途径,论述教师“教”什么、如何“教”才可以达到“不需要教”。在“教”什么部分,首先介绍叶圣陶的语文学科“工具”说,进而说明“教”什么,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即良好的自学、阅读、写作和写字习惯。在怎么“教”部分,主要从教材、学生和教师三方面来说。在教材使用方面,叶圣陶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道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和作用,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态度,又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发挥好例子的作用,教材编写者需要做到:教材选文坚持高要求、编写形式注重接受性、编写体例力求科学性。在师生关系方面,叶圣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反对灌输式的讲解方式,提倡“预习—讨论—练习”的阅读模式,进而形成了自己的阅读观。写作方面,也要求教师坚持以生为本,在作文命题上要求教师一切从学生出发,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题目,还提倡教师“下水”作文。这些教育理论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圣陶认为,要想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较好的科研能力。第三章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语文教育领域的影响,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对语文课程标准及其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影响两方面进行说明。由于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影响很大,而我国在不同时期会根据当时时代特点制定课程标准,本文以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对象进行论述。在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影响部分,从不同时代选取了张志公、钱梦龙、魏书生为代表,通过他们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找出与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的内在渊源,以及对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引言  9-13
  1. 课题的提出  9-10
  2. 研究现状和价值  10-13
第1章 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的形成  13-28
  1.1 形成背景  13-20
    1.1.1 早年成长经历  13-14
    1.1.2 后期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  14-17
    1.1.3 同时期朋友的探讨  17-19
    1.1.4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19-20
  1.2 形成过程  20-28
    1.2.1 萌发期(1912年-1949年)  21-22
    1.2.2 形成期(1949年-1976年)  22-24
    1.2.3 完善期(1977年-1988年)  24-28
第2章 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28-50
  2.1 认清语文学科性质,确定教学重点  28-36
    2.1.1 语文学科"工具"说  29-31
    2.1.2 "工具"说决定"教"什么  31-36
  2.2 明确语文教材地位,充分发挥"例子"功能  36-39
    2.2.1 "例子"说思想的形成  36-37
    2.2.2 "例子"说对教材编写者提出高要求  37-39
  2.3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39-46
    2.3.1 阅读教学  40-44
    2.3.2 写作教学  44-46
    2.3.3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46
  2.4 践行不需要教,提升教师素养  46-50
    2.4.1 扎实的专业知识  46-48
    2.4.2 灵活的教学方法  48-49
    2.4.3 良好的科研能力  49-50
第3章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语文教育领域的影响  50-65
  3.1 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影响  50-53
    3.1.1 语文课程的性质  50
    3.1.2 培养目标  50-51
    3.1.3 教材编写  51-52
    3.1.4 教学方法  52-53
  3.2 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影响  53-65
    3.2.1 张志公的"文道统一"论  53-55
    3.2.2 钱梦龙的导读艺术  55-60
    3.2.3 魏书生的民主教育  60-65
结语  65-66
参考文献  66-68
致谢  68-69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9

相似论文

  1.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及当代启示,G633.3
  2.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启示,G633.3
  3. 人生的思考和追问,I207.42
  4. 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5.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再研究,G633.3
  6. 新课程背景下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研究,G633.3
  7. 叶圣陶短篇小说叙事研究,I207.42
  8. “美”与“爱”,“灰”与“白”:叶圣陶儿童美育思想研究,G620
  9. 《文话七十二讲》研究,I206.6
  10.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G239.29
  11. 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研究,G633.3
  12. 打开另一扇门——论叶圣陶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因素,I207.42
  13. 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之今日研究,G633.3
  14. 论叶圣陶语文教材建设的多向探索,G633.3
  15. 回到语文本体,G633.3
  16. 叶圣陶写作教学观与当今小学作文教学,G623.2
  17. 论叶圣陶教育理论的科学观和人文观,G40-092
  18. 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G633.3
  19. 论叶圣陶的教育小说,I207.42
  20. 叶圣陶语文美育思想初探,H19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 > 汉语语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