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被追诉者的速审权

作 者: 王晓龙
导 师: 刘玫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诉讼法学
关键词: 被追诉者 速审权 认定制度 权利期间 法律效果
分类号: D92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诉讼拖延是我国刑事诉讼的一大痼疾,由此引起的超期羁押、资源浪费和被追诉者精神折磨等问题屡屡为学界诟病。诸多国外法治国家以及国际公约已将保护被追诉者接受迅速而及时的审判、防止诉讼拖延的权利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即速审权。本文以对速审权的研究为切入点,希望引进一种“新思维”,来解决刑事诉讼拖延的问题。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追诉者速审权概述。该部分首先回溯了历史上有关速审权的规定,将速审权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之后分析了速审权的含义,指出速审权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接下来分析了速审权的特点与价值。第二部分为被追诉者速审权问题的比较法考察。该部分主要针对域外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关于速审权的制度进行了介绍,对速审权的权利受侵犯的认定制度、权利的行使阶段、权利受侵犯的后果以及简易程序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为我国速审权的司法现状。该部分首先分析我国的现行法对“迅速审判”的态度,然后指出我国未建立速审权制度的原因和建立该制度的必要性,最后对我国建立速审权制度的现实障碍进行了思考。第四部分对在我国速审权利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国应当明确速审权行使的阶段;确立权利受侵犯的认定制度;改造期间制度;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建立分流程序;建立速审权受侵犯的救济制度;在宪法中明确该项权利,设定“日出条款”。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引言  9
第一部分 被追诉者速审权概述  9-18
  第一节 速审权的发展过程  9-12
    一、速审权的萌芽  9-11
    二、速审权的形成  11
    三、速审权的确立  11-12
  第二节 速审权释义  12-13
  第三节 速审权的特点  13-15
    一、速审权是一种程序性权利  13-14
    二、速审权具有模糊暧昧性  14
    三、速审权具有主动性  14-15
  第四节 速审权的价值  15-18
    一、有利于尊重和保护人权,保护被追诉者利益  15-16
    二、速审权有利于体现程序对等性,实现程序正义  16
    三、速审权客观上节约了司法资源,实现了诉讼经济  16-17
    四、速审权有利于制约司法专横,维护司法权威  17-18
第二部分 域外速审权相关制度内容及比较法考察  18-30
  第一节 权利受侵犯的认定制度  18-22
    一、期间模式  18-19
    二、权衡模式  19-22
  第二节 速审权附着的期间  22-24
    一、权利起点  22-23
    二、权利终点  23-24
  第三节 简易程序形态  24-26
    一、大陆法系  25-26
    二、英美法系  26
  第四节 侵犯速审权的法律效果  26-30
    一、对责任人的处理  26-27
    二、对案件的处理  27-30
第三部分 我国速审权的司法现状  30-37
  第一节 我国司法实践中诉讼进程的两个极端  30-31
  第二节 我国未建立速审权制度的原因  31-32
    一、以追诉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构造  31-32
    二、“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观念  32
    三、缓慢而滞后的理论研究  32
  第三节 我国建立速审权制度的必要性  32-34
    一、履行国际条约义务的需要  32-33
    二、从根本上解决超期羁押、保障人权问题的需要  33
    三、解决我国司法资源有限与司法需求增加之间矛盾的需要  33-34
  第四节 在我国建立速审权制度的现实障碍  34-37
    一、期间制度不甚合理  34-35
    二、速审、分流程序尚待完善  35
    三、对诉讼拖延行为未设定有效而全面的救济措施  35-37
第四部分 我国速审权利体系构建之设想  37-43
  第一节 明确速审权行使的阶段  37
  第二节 确立权利受侵犯的认定制度  37-39
  第三节 改造期间制度  39-40
    一、缩短过长的诉讼期间,减少弹性条款  39-40
    二、对程序倒流作出严格限制  40
  第四节 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建立分流程序  40-41
    一、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40
    二、丰富简易程序的形式  40-41
    三、赋予被告人简易程序选择权  41
  第五节 建立速审权受侵犯的救济制度  41-42
  第六节 在宪法中明确该项权利,设定“日出条款”  42-43
结论  43-44
参考文献  44-45

相似论文

  1. 从交际角度看香港双语法律条例翻译,H315.9
  2. 论刑事被追诉者的会见交流权,D925.2
  3. 小产权房买卖合同的法律问题分析,D923.6
  4. 准行政行为的法律规制,D922.1
  5. 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辩,D926
  6. 论司法效果及其实现路径,D926
  7. 保险法上的危险增加通知义务研究,D922.284
  8. 刑事被追诉人程序选择权研究,D925.2
  9. 证明妨害制度研究,D925.1
  10. 合同解除法律效果的若干问题探究,D923.6
  11. 根本违约制度研究,D923.6
  12. 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F233
  13. 司法裁决的后果主义价值取向研究,D926
  14. 论刑法解释的公众认同,D914
  15. 论赔礼道歉的法律化,D923
  16. 论行政程序瑕疵,D922.1
  17. 行政程序证据质证规则,D925.3
  18. 对物行政行为研究,D925.3
  19. 论社会效果考量对法官裁判方法的影响,D926.2
  20. 论添附的法律效果,D913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诉讼法 > 刑事诉讼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